孫桂良
摘 要:中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的祖先、我們的民族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中國的漢字是中國幾千年來無數勞動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創造出的方塊字,它不同于其他國家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延續,更是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基礎載體,其本身既是文化的內容也是文化的形式,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華文化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無論是小學生的語文知識教育,還是語文素養培養,都是隨著小學生漢字的學習與識字數量和能力的提高,不斷地以良性積累的方式得以實現的。漢字不僅外形美觀,內涵也極其豐富,可以這么說,一個漢字就是一首詩、一幅畫,甚至是一個謎。郭沫若也曾經說:識字是一切探求的第一步。長期以來,識字教學的手段一直都是采用讓學生不斷抄寫的方法來進行的。這樣的方法不僅消耗了大量的時間,還使學生產生了厭煩的心理。另外,利用這種方法學生也只是機械地記憶了這些漢字,并沒有真正地掌握,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學生很可能遺忘。這就使得識字教學的質量大大下降。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采用適當的方法來進行識字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使得學生牢固地掌握漢字,更能使學生在識字學習中了解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
一、字正腔圓,在朗讀中傳承中華文化
字正腔圓指的是字音準確、腔調圓潤,是漢字發音的典型特征。在漢字語言學知識中,尤其關于音節、音調與漢字詞語的讀音變化等,實現了漢字文化魅力的靜態向朗讀、演講與其他綜合性實踐運用的動態發展,把漢字的魅力提升到具有情感、思想與精神抒發的文化高層次。
漢字字音是由聲母和韻母拼在一起發出的聲音,學生要準確地發音,就應該打開口腔,準確發好每一個聲母和韻母,而字音是否響亮、悅耳,起主要作用的則是聲調。我們朗讀的詩詞之所以顯得抑揚頓挫,音韻有致,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聲調的和諧。例如:日常口語中,“您好!您吃飯了嗎?”普通話發音圓潤,給人以親切、自然之感;外國人發音則顯得生硬,聽著不悅耳,這是因為他們對聲調把握不準,多用平聲,缺乏抑揚頓挫的美感。
在學生的朗讀中,漢字的四個聲調、漢字以不同的規律結合后的詞語發音、漢字與標點符號結合運用的意義變化,以及各種具體語境下的語氣變化等,呈現了無限精彩的漢字與漢字運用的文化世界。
漢字講究音節和諧、鏗鏘有力。朗讀文學作品,美讀是關鍵,只有把漢字的語音美表現出來,才能感受到作品的情感的不同,有的如奔放的大海,有的如涓涓的小溪,也才能呈現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境界。因此,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很重要,用情美讀漢字,用心聆聽漢字,可以凈化我們的心靈。
二、追根溯源,在識字中傳承中華文化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基礎,因此,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兒童閱讀開始時間比較晚,閱讀量較少,閱讀能力不強,其原因之一就是“識字拖了閱讀的后腿”,因此我們必須提早地、大量地識字。低年段的識字量較大,而漢字又是難學、難寫、難認、難記的一種文字,這就給我們的識字教學帶來了困難。
識字教學不應該只講“是什么”,還應該著重講“為什么”。“是什么”是字的表象,“為什么”是字的道理。只講“是什么”孩子只能死記硬背,效果不好;講了“為什么”,孩子知道了字的道理,追根溯源,對字有了理性認識,才記得快,終生不忘,還能觸類旁通。
漢字都是有道理的。每個漢字都是一個故事,每類漢字都代表著一類事物。我們的祖先創造漢字經歷了一個由易到難的漫長過程,先是象形,接著便是指事、會意、形聲,再到假借、轉注。到周朝便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文字系統。
其中漢字的字根是一類字的字理符號。因為不懂得字理,把字根弄錯而出現錯別字的現象很多。《說文解字》:“菅,茅也。”即菅是茅草。有成語叫“草菅人命”,就是說像割茅草一樣隨便殺人,不把殺人當回事。把“管理”寫成“菅理”,那就可以把“管理”理解為像割茅草那樣對待人,豈不成了天大的笑話?如“簡”——是用竹子做的書簡;“等”——是說書簡的長寬必須一樣(相等)。凡是與竹子有關的字都是竹字頭,與草有關的字都是草字頭兒。竹字頭和草字頭是不能混用的,幫助學生理解了字義,就能使學生在學習漢字過程中體會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感受優美的字形。
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傳承至今,每個漢字都積淀著中華文化的精髓。書寫優美漢字,也是傳承中華文化的良好途徑,我們要將文化傳承輻射到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改革之中,使學生愛上中華文化,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時,喚起教師和學生對中華文化關注度與自豪感,打造有文化、有品位、有內涵的語文課堂教學,推動教育教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
參考文獻:
[1]郭茹新.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探討[J].科教導刊,2014(6):114-177.
[2]張海棠.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策略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4(34):15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