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麗
摘 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全社會眾所周知的一句話,德育是現代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主題。學校教育是德育的主導,對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起著關鍵性的引導作用,其中品德課程就率先成為學校德育的引領地和主陣地,對小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塑造和道德標準的建立起著催化和促進作用。在品德教學中要尋找教學契機,創造教學環境,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傳播學生對品德的大的認知,可以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還可以加強行為訓練,以促進“知”“行”統一,有機地滲透德育。
關鍵詞:品德教學;德育;道德情感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明確提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健康發展、思想品質、道德規范塑造的關鍵時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夢想,是國家和人民未來的希望,此時德育工作承擔著巨大的責任、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在學校德育上要加強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提升小學生德育工作是一項緊迫的任務。那么,如何在品德課中對學生開展德育呢?下面就我個人十幾年來在品德課中對學生滲透德育的探索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品德教學中要注重傳播學生大的認知
要發展完善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就要從對道德品質的認知與自身道德行為的表現與發展等方面入手。小學生對道德品質的認知,主要在于正確理解道德品質的概念、確立正確的道德信念以及掌握正確的道德評價知識。而道德行為的形成和發展則是對道德品質認識的升華和表現,那么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利用教學手段來發展小學生的道德認知呢?首先要正確掌握與理解得到的概念是健全學生道德認知的基本前提。在思想品德課程的教材里面,經常會出現“集體”“勇敢”“謙讓”等的道德的相關概念與定義。打個比方說,在遇到“集體”這個概念的時候,學生一般會把“集體”這個概念簡單地理解為“人多”。道德概念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在教學中必須貼近生活、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典型事例,把道德概念講得具體形象、生動感人,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主要的特點就是形象活潑、生動有趣且圖文并茂,課文一般以文或者以圖引文,課文中的人物故事或景物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生動細致地講解與闡述,讓他們在學習的基礎上豐富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認識,指導行為實踐,達到這一課時中德育教學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
二、品德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課程中的“理”即普通思想下的“知”。“知”就是對事物的思想認知。思想品德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小學生對道德行為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念,從根本思想上就明白應該怎么去做,明白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明白為什么需要這樣做等。通過簡明的道理與舉例證明來激發小學生對于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力;還要讓小學生認知,正確的道德行為是善良的,是值得表揚的,是人的本性;還要讓小學生認知,不良的道德行為是可恥的,是應當受到懲罰的,是不利于自身發展的。要想真正地激發學生潛在的道德動力,最基本的就是要教會學生了解事物的內在含義,懂得相關的知識與道理。道德情感對“知”轉化為“行”起著催化和促進作用,在教學中強行灌輸教育是不能培養出良好的道德情感的,而是要通過直觀、生動的形象和創設美好的情景去進行熏陶和感染。對于每一課的教材,首先教師要動之以情,用自己的真情實感來打動感染每一位學生,真正把道德情感融入教學設計中去、融入課堂氛圍中去,以“情”激情,讓情感始終貫穿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識,促使這些道德理念轉化到道德行為中去。
三、品德課教學中要加強行為訓練,以促進“知”“行”統一
所謂“導行”,就是指激發學生進行道德實踐的基本愿望,為學生提出復核自身情況的方法與具體要求。而“導行”必須適度,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而來。根據課程的基本要求與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適度可行的引導。在課程教學中,《勇于認錯》這篇課程的目的要求是要讓小學生指導勇于認錯是誠實的表現,導行中只要解決“認錯”的問題,不必延伸到“知錯就改”。《勇于認錯》是針對小學低年級的,而知錯就改在中年級設課,應該將這兩課分開。在小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做到教學的生動形象、情理交融,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小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深刻記憶,從而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總而言之,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需要學生自身的長期努力和教師不斷督促引導及家長的積極配合。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必須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把教學工作落到實處,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陳忠川,陳佳良.加強品德課程教學管理 提高品德課程教學實效:小學品德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2.
[2]李憲東.引導兒童從《品德與社會》課堂走進社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