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小學生習作評改現狀:一是評改意識淡薄,評改低效;二是評改形式單一,創新不足;三是評改習慣較差,能力滯后。因而,教師宜采用多形式指導,讓評改多元化;明確評改要求和方法,保障評改有效;不斷激勵,讓評改變得有趣,達成“學生習作時在頭腦會自能評改”的目的。
關鍵詞:作文評改;現狀;建議
眾所皆知,習作評改是小學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但在當前農村教學中,習作評改仍存在一定問題,嚴重影響學生作文素養的提高。
一、 當前習作評改現狀
(一) 評改意識淡薄
現象:翻開學生習作,映入眼簾的只有老師的眉批、總批和一個分數;或上面滿是紅圈圈,是老師的精批細改;更甚學生對老師圈出的錯別字、標點符號絲毫未動,當然也看不到學生自我修改的痕跡。
分析:習作評議修改起著再指導、修正、提高的作用,但部分教師對此認識不正確,以生為本觀念淡薄,主導意識過強,不注重作文修改過程,沒有關注評改效果。
(二) 評改形式單一
現象:在農村,習作教學流程如下:教師指導一節課,學生獨立完成一節課,教師評改后于下周講評一節課,周而復始,形式單一。這樣學生只關注評語和分數,收效甚微。
分析: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淡化“寫后修改”,評改形式單一,沒有創新精神。教師以評判者自居,漠視學生這個評改主體,導致學生自己修改習作興趣低,沒有真正發揮評改功能。
(三) 評改方法低效
現象:農村寫作教學中,有的教師指導后就撒手不管,學生寫好后便自己看一看,無目標,無方法;講評課上,則是讓學生自己改改錯別字和病句,各欣賞和修改一篇,最后自由交流,毫無方法指導。
分析:學生沒有評改習作時間,更沒有教師有效指導。評改過程中,有的教師包辦,評改粗糙;有的教師一改到底,學生沒有參與機會。簡單粗暴的評改,學生無修改意識,沒有掌握方法,自然無法養成修改習慣,習作水平得不到提高。
二、 習作評改指導建議
(一) 變形式,講實效
課程標準中提到“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教師唯有更新理念,改變評改作文方式,靈活運用,才能真正落實課改要求。筆者認為可以運用以下幾種形式:
自評式評改是保證學生全面參與評改的有效形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修改意識。習作后,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評改標準,找出不足,嘗試做些評改。助手式評改指學生協助教師評改的高效方式。教師先瀏覽全班習作,把握學生總體完成情況;接著詳批一小組(選擇語感較強、知識積累較豐富的學生);再與這一小組學生面對面交流,培養成小助手;讓小助手當老師,各自帶一個學生評改;幾次嘗試后,參與評改的人數增多,修改的方法也在不斷積累。
小組合作式評改,可以發揮群體優勢。小組內輪流朗讀、修改自己的習作,之后針對好文章、優美片段或構思巧妙處進行全班交流,這樣既鼓勵了能提出修改意見的同學,又給其他同學學習借鑒機會,學會欣賞也是一種創作。
全批式評改。老師示范如何欣賞和自我修改,發揮主導作用,一般批閱第一篇習作時就采用此法。教師精評細改,一來可了解學生習作基礎,二來學生以后可以效仿,為以后自評打下基礎。
重評式評改指引導學生針對普遍性問題進行重點修改,適合學生習作整體完成較好的情況,也適宜提高學生修改能力的專門訓練。如開展文章開頭結尾、語言表達、謀篇布局等專項習作技巧訓練。再如評改習作“介紹家鄉的景物”,教師發現了普遍性問題:景物特點不突出,于是講評課上要求學生結合老師的批注,重點修改共性問題。
這幾種形式應根據學生習作完成情況而選擇,不同層面、不同維度的評改互相交織,發揮評改有效作用,同時教師應強化訓練,持之以恒,學生自覺修改的習慣才會養成。
(二) 巧指導,學技巧
學生習作完成后,選材已定型,評改的重點便是依據不同階段實際要求指導學生修改表達形式,掌握批改方法。
1. 識課標,明要求:教師要根據課標細化評改意見,明確各年級評改要求。依據課標要求,筆者將第二學段評改重點放在朗讀修改習作,關注標點符號、錯別字、語句通順、構篇完整等。“篇章結構、選材、描寫技巧的體現”成為第三學段修改的重點。
2. 列清單,有方法:“評改清單”為學生的評改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評改的內容豐富多彩:修改錯別字、標點、病句,段落之間的銜接,中心,開頭與結尾,擬題,文字書寫是否規范整潔等,具體到不同習作評改,應根據學生實際水平而有所側重。
自評式清單:1. 輕聲讀,找錯別字,改標點;2. 分段朗讀,發現語病;3. 默讀,刪除多余句子或增添內容;4. 格式是否正確?學生自行排查,這種方法簡便易行。
重評式清單: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習作七》,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人物刻畫過于簡單、特點不突出”,便采用重評式引導學生修改。出示的任務清單如下:出聲讀文,聽后未如聞其聲的,把對話適時補進去,未能看見人物的,把人物神態動作寫出來,不能感受到人物心里所想的,把心理活動補充進去;接著不通順不簡潔的句子改通順簡潔;最后想象補充。
(三) 多激勵,升意識
1. 激勵賞識學生,點燃評改熱情。教師要給足學生評改時間,用發展賞識的眼光來欣賞每一篇習作評改,“這個詞語改得真好!”“這幾個標點改的巧妙!”此類贊美語言不要吝嗇,盡量消除學生對評改的畏懼心理,激發評改熱情。
2. 開展評價活動,增強評改信心。單調的評價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教師要用文字的魅力和豐富的評價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積累經驗,掌握方法。如展示優秀點評篇目,開展“最佳評論獎”“美文評寫欣賞”“匯編優秀修改習作集”等活動。
習作評改的創新,靈活多變的評改方式和方法,不僅符合當前新課程作文批改的新理念,更能促使學生參與到具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來,體驗、發現、感悟、提升,真正落實“修改、交流、分享學習”這一要求。
參考文獻:
[1]何小雅.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修改能力培養的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3.
[2]張菊紅.新課程評價標準下的作文評語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3]李雙燕.淺談小學生作文批改方法[J].小學教學參考,2013(13):73.
[4]程麗紅.作文評改之我見[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4(9):136-137.
作者簡介:
陳幼霞,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城關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