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動手實踐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使生疏的問題變得熟悉,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體驗。本文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探究小學數學教學如何把握動手實踐的時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動手;實踐;有效;策略
教師恰當地指導學生動手實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促進學生更加積極參與到數學的學習過程,而且有利于知識的建構,從而加深對所學如識的理解,促進知識的內化。但是,在新課程改革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我們也發現不少教師過于追求課堂教學改革的形式,為動而“動”,課堂看似熱鬧,實則流于形式,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怎樣把握好動手實踐的時機,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通過查閱資料、訪談一線教師等方式,并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在建立某些起始概念時,組織動手實踐
我們知道,學生認知的起始點往往起著承上啟下的、構筑知識大廈的基礎作用,準確理解和掌握起始概念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當學生第一次接觸新概念,往往會產生陌生感、畏難感,這時就需要在動手實踐的直觀感知下建立概念,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為學生理解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學生學習20以內數的認識,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次建立面積、體積等概念時,最好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與體驗,可以在新知探究過程中設計“擺小棒”“折一折”“涂顏色”“摸一摸”等動手實踐活動,豐富表象支撐,幫助學生感受和直觀認識概念,循序漸進體會概念的本質。因此,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要經過直觀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質屬性三個階段。
二、 在區別某些易混易錯的數學知識時,組織動手實踐
由于學生的知識起點、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等各不相同,有些數學知識盡管老師重復強調,學生依然一錯再錯,此時,組織學生動手實踐,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問題本質,區別易錯易混知識。例如,“面積”與“周長”作為同時存在于封閉圖形中的兩個量度,不管在概念形成時,還是在應用階段,學生都容易混淆。根據教學經驗,即使學生認識了面積,學習了面積的計算方法,在解決問題時仍然會出現面積和周長不分的現象。因此,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把圖形的周長用黑色的筆描出來,然后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用彩筆涂出圖形的面積,讓學生感受圖形的面積是整個圖形面的大小,用一條線是不能描繪出來的,從而直觀感受到面積與周長的區別,這樣教學比老師一遍又一遍的重復描述來得更形象,學生理解得更加深刻。
三、 在理解較難的數學知識時,組織動手實踐
在教學某些較難理解的知識時,安排動手操作,以突破教學難點。如,教學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時,由于植樹問題中隱藏著不同情形下的間隔與棵數之間的關系,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更難以靈活運用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關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學時,先讓學生觀察植樹的情景,然后引導學生用擺圖形、擺小棒等自己喜歡的方法在小組內研究,觀察思考:①你一共擺了幾根小棒?②每一邊的小棒根數和間隔數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樣的操作,讓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數量關系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抽象內容具體化,復雜關系直觀化,在突破難點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四、 在推導抽象的公式和法則時,組織動手實踐
在運算法則和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合理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可強化感性認識,為學生理解運算法則、計算公式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由于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對于如何“化曲為直”,如何溝通圓與轉化后的圖形之間的聯系都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小組交流合作、動手剪拼成學過的圖形,學生通過操作學具,化曲為直,使抽象的思維具體化、形象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實際操作的層面上,還應突顯學生的思維過程。當學生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拼成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圓之間有什么關系?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如何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再次動手實踐,多種感官協同參與,最后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五、 動手實踐不僅是手的操作,其他感官也應積極參與
以往,不少教師片面追求教學的熱鬧,過分強調學生動手實踐,而忽略了動手的同時動腦也很重要。表面上看,動手實踐活動是手與眼協同活動,對客觀事物的動態感知過程。實際上,動手實踐活動更是手與腦結合,是借助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活動方式。手與腦這種聯系要求我們在指導學生動手實踐時,必須把操作與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強調手與腦的結合,并讓學生陳述自己的操作過程,以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表征的聯動中學習知識,要避免“動手而不動腦”或者毫無意義的“機械操作”的現象。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動手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智力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動手實踐并不適用于所有知識的學習。比如,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一些假象,產生偏差;有時動手實踐的結果也不是完全正確的;有些知識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遷移類推。總體而言,動手實踐主要用于發現性知識的學習,對于構造性知識的適用大大減弱。
總之,動手實踐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使生疏的問題變得熟悉,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體驗。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在動手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感悟,在動手實踐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教師只有正確認識和合理運用動手實踐,恰當把握動手實踐的時機,該動手時就動手,才能使我們的數學教學變得更有效。
參考文獻:
[1]成香.動手操作在“空間與圖形”教學中的作用[J].湖北教育(教學版),2005.
[2]黃紅麗.合理使用教學具,讓數學課堂“活”起來[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
作者簡介:
李福寧,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