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娜
【摘要】小學數學新發布的《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實際生活出發,創建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促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綜合發展。”因此,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再局限于書本中,通過對更多的數學活動的體驗,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情境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150-02
相對于小學生來說,其思維方式正處于過渡階段,對數學會略感枯燥、乏味,如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勢必使小學生產生厭倦的想法,從而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生活情境來開展豐富的數學活動,能使教學效果達到理想狀態。
一、創設生活情境,調動學生求知欲
數學是一門有較強邏輯性、抽象性的學科,但數學主要也來源于生活。教師需加強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為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結合日常生活和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
例如在學習除法法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情境:奶奶從超市買回10根香蕉,分給自己和哥哥吃,你要怎幺分才公平?如果再加上爸爸、媽媽和奶奶,5個人怎幺分才對?通過情境的設定,使實際生活與數學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事先準備好的素材,或利用教學道具,使學生模擬情景,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會數學知識。
二、結合日常生活,豐富教學資源
在如今的數學教學中,更多的信息技術被引用到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與生活實際結合,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對教學資源加以豐富和利用。例如在學習《認識鐘表》時,可先為學生準備鐘表道具,或利用多媒體設備讓學生直觀地認識鐘表的時針、分針和秒針,并結合鐘表上的12個數字,讓學生掌握認識整時的方法,理解大約幾時的意義。還可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時鐘,理解表盤上的刻度。布置作業時,可讓學生觀察家長上下班、吃飯等具體時間,記錄下來,制作作息時間表。這樣不僅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同時為學生建立時間觀念,在愉悅的情境中,達到教學效果。
三、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
數學源于生活,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明白數學其實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在學生下課放學后,布置一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數學作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積累,使學生明白學習數學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更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在《百分數意義》一課,教師可提前要求學生去發現和收集身邊的“百分數”,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主動分享自己的成果:衛生紙中木漿含量80%,白酒中酒精度數為38%,可樂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為11%等,使學生明白百分數的含義。同時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幺日常生活中,人們喜歡用百分數?通過上述案例,為學生營造出較為真實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培養學生自主思考,注重生活體驗
對于小學生來說,每個階段的數學知識都是全新的,對學習存在一些難度,教師應結合生活案例,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理解基礎知識,靈活運用,提高教學質量。如在學習大數加減法時,教師給學生提出:“140-98=?”“50+99=?”這種題型時,小學生對此較難以把握,教師可從現實生活中出發,引領學生將數學題與生活聯系起來,自主進行思考,得到解題辦法:爸爸有140元錢,買一件98元的商品,結賬時,給了一張100元的(用140-100),收銀員找回爸爸2元(再+2),這時爸爸還有42元錢,從而得出140-98=140-100+2=42,這就很好地將數學題與生活實例結合在一起,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五、結語
總而言之,數學是一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學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緊密結合生活實例,不能脫離生活,通過生活情境的運用,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進行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探求欲,促使學生各種能力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宗媛.花一點小心思,多一些大收獲!——淺談情境創設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美術專輯)[C].2006.
[2]郭靜珠.融入生活品味教學——教學案例中生活情境的運用及反思[A].江蘇省教育學會2012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12.
[3]孫志華.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模式的開展[A].第四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文集[C].2016.
[4]向慶科.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與對策[J].教法探索,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