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穎
摘 要:我國初中開展音樂學科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水平,通過音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在這個壓力越來越大的現代化社會,欣賞音樂已經成為我們放松身心的主要途徑,音樂不僅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愉悅,還可以讓人們對音樂所表達出來的感情產生共鳴。初中音樂欣賞課是學生融入音樂良好的平臺,在欣賞課上,學生能體會到音樂的靈魂,感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針對初中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難點和創新途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音樂欣賞;審美水平
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本質上就有很大不同,在過去注重學習成績時,音樂學科不被師生重視,但新一輪課程改革后,音樂學科的地位也逐漸上升,音樂教師對課堂教學開始重視起來。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之后,我國教育領域提出要努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習壓力,各個學科的教學目標也從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轉移到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上,音樂教學也不例外。但由于過去音樂學科不受重視,導致了音樂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都難以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如今,音樂教師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努力改進音樂學科的教學工作。
一、音樂欣賞教學中存在的難點分析
1.學生樂理知識基礎參差不齊
音樂欣賞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讓學生受到音樂的熏陶。但音樂欣賞課想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讓學生能夠聽得懂音樂,能夠深入理解音樂表達出來的情感,這就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樂理知識基礎,知道應該如何去欣賞一首好的歌曲。而如今大部分初中生基本沒有樂理知識基礎,這給教師開展音樂欣賞課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
2.學生課堂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
一直以來音樂都被師生標上了“不重要”學科的標簽,音樂課堂上,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性非常低,教師的教學內容很難激發出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尤其是欣賞課,已經被學生當成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課程。所以,教師想要改變音樂欣賞課的這種狀態,必須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首要任務,讓學生樂于參與到欣賞課的教學中。
二、初中音樂欣賞課的創新策略分析
1.選擇不同類型的歌曲開展教學
一首優美的歌曲是由歌詞和曲調兩個重要部分組成的,每一首歌曲的這兩個部分都千差萬別,尤其是曲調不同帶給人們的感受會有很大差別。有的音樂人們聽過之后會感到歡快、有的聽過后會感到悲傷、有的聽過后會讓人興奮、有的聽過后會讓人安靜。無論是哪一種風格的歌曲,好的音樂都會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聽過之后會讓人回味無窮。為了給學生帶來更多的聽覺享受,讓學生對音樂有更全面的認知,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上應該盡量選擇不同種類的歌曲給學生欣賞,讓學生從欣賞音樂中獲得更多體會。
教師在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時,應該把學生的樂理知識基礎作為一項教學參考標準,如果大部分學生基礎比較薄弱,教師就應在教學中穿插一些基礎知識的講解。比如,教師在給學生播放《黃河頌》這首歌曲之前,可以先給學生普及一些樂器知識,介紹一些音樂創作中不可或缺的樂器:二胡、口琴、豎琴、小提琴、薩克斯、吉他等等。古今中外的樂器種類非常繁多,教師在介紹的時候可以重點向學生介紹課堂上播放的歌曲中所使用到的樂器,如果有條件,可以用真正的樂器給學生彈奏曲調,讓學生對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有更直觀的感受。
2.重點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
學生的情感體驗是音樂欣賞課成功與否的主要衡量標準,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受到音樂的感染,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這樣學生才能對音樂形成自己的鑒賞能力。音樂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主要體現在課堂導入環節,因為導入環節是一節課的開端,導入環節營造的氛圍能夠把學生帶入教師想要學生感受的學習環境中,所以音樂教師需要對課堂導入環節精心設計。
比如,當教師給學生播放京劇《空城計》選段的時候,就可以先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給學生設計一個故事性的課堂導入。在網絡上找到諸葛亮使空城計的影視資料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了解京劇的創作背景,給學生營造音樂欣賞的氣氛,這樣學生在聽選段的時候更能體會到京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課堂導入的設計應該是多樣化的,教師可以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的教學內容、現有的教學條件等因素來制定更適合學生發展需求的課堂導入。
綜上所述,音樂是帶給人快樂的工具,音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感受音樂的熏陶,沉浸在音樂給我們帶來的聽覺享受中。音樂欣賞課既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重要意義。所以初中音樂教師要充分重視欣賞課的教學質量,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創設欣賞情境,引導學生體會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而達到提升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俞璐.從多渠道展示精彩的中學音樂欣賞課[J].通俗歌曲,2016(12).
[2]石秀乾.改進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措施和方法[J].考試周刊,2015(3):178.
?誗編輯 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