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培洋
摘 要:新年伊始,有幸參加了區教體處組織的為期五天的成都特色學校觀摩學習活動。先后參觀了成都市嬌子小學、鹽道街小學卓錦分校、成都市第七中學育才學校,聆聽了四川師范大學李松林教授為長峰小學、橋頭小學、新都中學和泊于中學進行診斷指導培訓,受益良多,特作匯報。
關鍵詞:特色育人;發展學生;課堂文化
一、特色育人指導思想的核心——實事求是
成都之行,學習還沒開始,三個多小時的飛行,就讓我感受到了祖國的地大物博。到達目的地后,我又進一步領略到了成都的風土人情,體察到了成都人的衣食住行,這一切都讓我耳目一新,更加深刻地領悟到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含義。學習之余,自己也不禁思考:成都吃火鍋,威海吃海鮮,這難道不正是地區因地制宜的特色發展嗎?大到一個國家和民族,小到一個區域和城市,他們的地理、人文、政治、經濟等的發展,無不體現了適合他們自己的特色發展。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上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是國家的大政方針,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頂層設計,而我們每一所學校的特色建設頂層設計不也是學校在一段時間內的發展規劃嗎?這一切特色發展的根基是實事求是:國家發展必須根據國情而定,區域發展必須根據地域特點而定,學校發展必須根據校情而定。離開了實事求是,特色發展就是紙上談兵,就是空中樓閣。
二、學校特色的定位——精準發力,持續用力
1.精準發力
“方向決定方法”,特色學校建設是學校發展的載體和方向,不是目的。學校的特色定位必須順勢而為,必須精準。學校領導必須在認真研究學校的過去、現在,預測將來的基礎上確定特色內涵、理論體系、實施路徑。特色建設是學校文化的傳承,是學校發展的生長點,也是學校的發展方向,特色建設是凸顯學校特色為抓手的學校發展路徑。特色建設是尋求學校發展道路上共性中的個性。
2.持續用力
學校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學校的特色建設是動態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學校特色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過程,需根據發展階段的具體情況不斷調整方向、角度和思路。任何學校的特色建設不是創建后的擺設,而是學校、教師、學生發展的載體,是為他們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學校特色實施目標——發展學生,喚醒學生
學校的特色建設一定不是為特色而特色,更不能被特色。學校特色建設的最終落腳點在學生,在學生的發展上。特色建設的主要路徑就是通過特色學校建設,在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引導、培養學生有“個性”的發展。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學校的特色建設不是為培養特色學生,不是培養職業化和專業化的學生,重在喚醒學生發展的內在原動力,激發其興趣,啟發其思維,挖掘其
潛能。
學校特色建設以提升質量為核心,以綜合改革為抓手,走特色內涵發展的道路,核心是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是以特色建設為載體來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特色發展實施路徑——課程、課堂、文化
學校特色建設必須以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為出發點,以學校特色文化為生長點,開發具有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并以課堂為主要實施路徑。
課程開發需遵循“學校的一切有計劃、有組織、有實施、有評價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是課程”的新課程理念,依據學校教師、學生及周邊資源等開發適合學校自身發展的國家基礎性課程、學科拓展性課程及綜合實踐課程等,目的在于為學生發展尋找合適的啟發興趣、激發潛能、提升智慧的載體。
課堂即心靈的對話,學習即實踐參與。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喚醒學生的學習本能,喚醒學生真善美的心靈思維,讓學生在問題探究中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重在通過課堂,引領學習知識,重在這些知識背后的學科方法、學科思想、學科價值等更有“營養”的知識,重在知識所蘊含的邏輯根據、思想方法和價值意義。
“教育深處是文化,文化深處是教育。”文化是教育的主要載體,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學校特色建設應以“文化立人、文化立班、文化立校”為途徑,打造與學校特色教育相融合的生態化校園文化,為學生創設適合身心發展的文化氛圍,培養品行良好、特長明顯、充滿自信、勇于創新的學生,以更好地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特色建設是為培養學生發展尋找最佳切入點,是在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道路上探尋適合學生發展的方向,培養學生成為有自己個性的人。教育要適合社會的需求,要適合時代的要求,“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希望我的成都之行能讓自己迅速成長,迅速找到適合我們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發展的特色建設之路——特色育人,育“特色”人。
參考文獻:
[1]馬穎琳.抓特色教育機遇,提高學校競爭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3(13):20.
[2]嚴華銀.用“育”的方式“育人”[J].中學語文教學,2013(44)
?誗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