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青華
摘 要:問題解決是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有著良好的效果。在現代社會環境下,機遇與挑戰共存,這樣背景下的高中生一定要敢于面對問題,并能積極地解決問題,對他們來說實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對高中物理問題解決教學設計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高中物理教學的開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高中物理;問題解決;教學設計
問題解決教學是現代教育當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設計相應的問題情境,指導學生在情境當中進行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使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強化,最終達到教學效果上的全面提升。下面將對高中物理問題解決教學設計的相關內容進行詳細的討論和分析。
一、問題解決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1.學生綜合水平方面
興趣對于學生來說是最好的老師,大部分學生對于物理知識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主要是因為部分物理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并且當中的趣味性也比較強。例如在學習光的折射的時候,細心的學生會發現將完整的筷子插入到水杯當中去能夠產生折射現象,但是從水中拿出卻是完整的[1]。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會在課堂中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參與到課堂討論當中去。在遇到物理問題的時候只能簡單地找同學幫助解答,而不是自己通過研究來解決問題,更加不會用公式和自己的想象力來解決問題。這樣的形勢下將導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2.教師教學方法
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是比較落后的,對于科學探究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等教學理念也不是很清晰,對于解決問題的教學更是不夠了解。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偶爾會利用解決問題教學,但是很少在當中結合猜想和驗證等探究性的策略,從而嚴重影響到學生的知識分析和理解。同時,大部分的教師在教學當中都是按照傳統講解方式進行教學的,缺少靈活性,學生的物理興趣也因此受到了嚴重影響。高中生本身學習壓力是比較大的,教師如果長時間的在教學當中應用傳統方式,那么學生也只能按照常規化的方式進行學習,導致他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缺少思維靈活性,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二、問題解決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導入疑問引發學生興趣
物理教學當中學生的興趣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是促使他們主動學習的關鍵所在,也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動力。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一定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充分利用好課堂導入環節來創設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在思維上處于一個高的興奮點,從而更好地對物理知識進行探索和分析[2]。例如在學習單擺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創設情境,一個人從廣州到黑龍江買了一個擺鐘,買的時候很準,但是由于兩地位置較遠,到了廣州以后鐘就不準了,這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呢?在新課的導入環節當中,教師也可以引入適當的實驗環節,或者利用多媒體等來進行視頻播放,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提升學習的興趣,達到強化學生問題分析的能力,為教學效果提升做出貢獻。
2.分析問題的解決策略
物理問題解決教學過程主要是圍繞著教學所展開的,因此當中的問題設計和問題解決是核心所在。教師在進行問題的設計和選擇時,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并且能夠結合多種不同方式進行問題的設計,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積極性的目的。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呈現當中的物理量和物理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問題解決方法。當然在物理問題的解決當中,尤其是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當中,教師可以采取逐漸遞進的方式來進行問題分析,例如在學習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時候,可以將問題劃分為四個步驟,當中第一步要求學生先了解穿過線圈所引起的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3]。第二步則是觀察磁通量的變化。第三步是根據定律確定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第四步是根據右手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在這樣一個層層遞進的關系當中,學生更加容易找到問題的核心所在,也能便于他們獨立地進行問題思考和分析,指導學生大膽地進行假設和驗證。這樣的方式對于學生的物理邏輯能力培養和實際問題的解決都能產生較好的影響。
物理教學當中問題解決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學當中合理地應用問題解決策略能夠讓學生對知識,認知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也能讓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進一步的優化調整。我國當前階段高中物理教學當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教學方式和理念都比較古板,學生興趣低下,也難以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現階段教師需要更加積極地利用問題解決方式來進行教學設計,選擇合適的問題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強化物理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和能力培養奠定可靠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文雷.高中物理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5(33):51-56.
[2]劉文娟.基于問題解決的高中物理教學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6(3):44-51.
[3]陳剛.論物理概念和規律意義學習的教學設計:學習心理學的視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4(12):88-90.
注:本文系肇慶教育發展研究院課題《物理問題解決與思維策略選擇的研究》,課題編號:ZQJYY2016091。
?誗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