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真
【摘要】親職教育的研究需要多元化的學科理論支撐,本文在終身教育、全納教育和學習型家庭的理論基礎上,從未成年子女的父母和成年子女的父母兩個角度,嘗試挖掘這些理論對親職教育研究的意義。
【關鍵詞】多元理論 親職教育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028-01
一、終身教育理論
1965年,保羅·朗格朗正式提出終身教育的概念,《終身教育導論》以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出版標志著終身教育理論的確立。終身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總是在人需要的時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其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它是推及人生各個階段的持續學習過程,并不拘泥于某個特定階段。具體來說,終身教育應包含三個層次:一是時間,即教育要貫穿人的一生;二是空間,即教育要滲透到人的各個方面;三是面對所有人,重視人的全面協調發展和自學能力的培養。終身教育如同一個交織的網絡,縱向上尋求教育的連續性、銜接性和發展性,橫向上尋求教育的整合性與共生性。
終身教育思想對親職教育研究的啟示在于:
首先,親職角色是人生重要的社會角色,只有不斷提高自身教育素養,才能發揮父母有效教養子女的功能。人生所要經歷的親職階段可分為三個,即準備期(如青少年)、強化期(如未成年子女的父母)以及淡化期(如成年子女的父母),這是一個漫長的教育過程,因而親職教育不僅包含彌補性、防御性的強化期親職研究,還包括準備期、淡化期的親職研究以及隔代親職研究,只有全程性的親職教育研究才能使親職教育真正成為為人父母者的終身性學習課程。
其次,父母一般只有在子女出現教育問題時才想到接受親職教育,這種彌補性的教育訴求治標不治本,親職教育要跳出這種局限,體現防御性教育的特點。
再次,親職教育固然以親職的基本教養和知能為主要內容,然而我們還要看到教育影響因素的多樣性,家庭關系的處理、親子關系的構建、父母的成長、親職壓力的調試、家校合作等都對親職教育的效果產生巨大影響,因此,親職教育的內容應避免單一化,強調其多元交叉滲透的教育特征。
最后,親職教育不是速成教育,高效能父母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教育歷程。親職教育相關的知情意等思想意識層面的產物,需要人們較長時間的積累與感悟,因此,親職教育的相關觀念,如戀愛觀、婚姻觀、家庭觀等在青少年的學校教育中就應有所體現。
二、全納教育理論
全納教育發源于特殊教育領域,然而卻遠遠超越了特殊教育。英國全納教育專家托勒·布思認為,全納教育“容納所有學生, 反對歧視排斥, 促進積極參與, 注重集體合作, 滿足不同需求”,它強調弱勢群體學生的發展,關注被邊緣化和被排斥群體的需要。全納教育承認個體差異性的普遍存在,主張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化教育需求,同時提倡教育的參與與合作??梢?,全納教育具有教育平等、教育多樣化以及參與合作三大特點。
全納教育思想對親職教育研究的啟示在于:
首先,在親職教育中提倡全納思想,旨在擴大親職教育的輻射對象。親職教育要面向所有現實家長和潛在家長,不僅要將親職強化期的父母納入教育范疇,還要向親職準備期及淡化期的父母提供教育機會。目前我國的親職教育主要以強化期的父母為關注對象,對潛在期及淡化期的父母關注不夠,不同階段的父母雖然在親職重點上存在差異,但同樣具有教育需求。
其次,根據子女年齡以及教育問題的差異,親職教育的內容也是因人而異。親職教育既要以問題子女的父母為對象,即時性的協助父母解決教育問題,又要以尚未出現問題的子女父母為對象,幫助他們有效提高教養知識與技能,做到未雨綢繆;既要以普通子女父母為對象,授以普通兒童的教養之法,又要以特殊子女的父母為對象,引導父母識別子女的特殊問題和需要。未來的親職教育應是與學習需求高度契合的教育,通過提供多樣化的親職教育發揮學習者的積極主動性和優勢特征,幫助父母堅定親職角色的信心,增強他們處理各類教育問題的能力。
再次,親職教育的良好收效依賴于各方的協同合作。一方面,親職教育應在學校(教師)、家庭(家長)、社會(社區)之間營造出寬松、和諧的親職氛圍,通過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共同創建全納性的親職教育環境;另一方面,親職教育要強調家長之間的交流融合。親職教育要幫助家長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使他們能排除身份、地位、學歷等因素的影響,相互接納與理解,共同學習、交流,互相幫助,促進彼此教育能力的提升。
最后,親職教育要面向所有家庭的父母。親職教育的對象包括不同子女類型的父母,如超常、正常、殘障等;也包括不同家庭類型的父母,如單親家庭、重組家庭、收養家庭等;還包括不同戶籍家庭的父母,如城鎮家庭、農村家庭以及特殊類型,像留守子女家庭、農民工家庭等等。
三、學習型家庭
二十世紀末, 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圣吉正式提出學習型組織的理論。樂善耀在《學習型家庭》中將學習型家庭定義為:以提高家庭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家庭成員共同學習、相互學習、自我改變、自我完善、共同成長的過程。可見,學習型家庭以學習為核心,通過家庭成員的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反省,進而實現家庭成員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最終提高家庭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質量。學習型家庭的構建一般包括自我超越、責任感與愛、家庭愿景、共同時間、共同學習以及反思與省察六個方面。
學習型家庭的建立對親職教育研究的啟示在于:
首先,親職教育不僅要提高父母教養子女的知能,更重要的是改變父母的教育模式、思想觀念、教育態度以及行為習慣。
其次,親職教育要幫助父母完成自我的成長與超越。家長是學習型家庭的主導,一方面,父母通過不斷更新知識,提高素養,在完善自我個性、充實精神世界的過程中,實現潛能的持續開發;另一方面,隨著父母的不斷完善,父母對子女行為的辨析、判斷大大改善,創造性解決子女教育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時,父母不斷的自我超越與提高成為子女效仿的對象,對子女產生積極的教育影響。
再次,親職教育要幫助父母及時反思并總結教育實踐。反思自身的教育實踐,吸取別人的教育經驗,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是提高父母親職知能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教育過程的反思與省察,父母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模式、觀念以及行為,不僅增強了教育的有效性,對隔代教育的實施也具有積極意義。
最后,親職教育要培養父母與其他家庭成員的交流能力。家庭交流不僅僅局限在親子之間,還包括夫妻間的互動,新關系(即婆媳等關系)介入的協調。親職教育強調家庭成員間的深入了解,成員間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共同進步,共享快樂的氛圍有助于父母在教育過程中獲得家庭支持,也有利于親職教育微環境的打造。
參考文獻:
[1]黃志成.《全納教育: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和參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樂善耀.《學習型家庭》,文匯出版社,2002年,7—10頁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4]黃志成.教育公平——全納教育的基本理念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0
[5]王蕾蕾.論學習型家庭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04
[6]李紅,李輝.關于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學術探索,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