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迎春
【關鍵詞】 留守兒童;資助工作; 現狀;精準性;體系;心理
【中圖分類號】 G6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025—01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缺乏父母監護、家庭教育的缺失、“隔代教育”等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這成為當前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筆者通過調查、走訪等多種方式,對所在地留守兒童資助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本文主要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留守兒童資助的精準化找到理論依據。
一、留守兒童資助工作現狀
1. 國家的惠民政策達到全覆蓋。近年來,營養餐、免學雜費等教育惠民政策覆蓋了所有單親、孤兒等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整體生活水平相對較好,基本沒有生活極度困難的情況。
2. 政府的重視程度在逐年提高。政府持續加大投入,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在農村學校建立了留守兒童心理咨詢室,成立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團隊,學校也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活動,經常性對問題較大的學生做心理溝通、情緒疏導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撫慰和幫助了部分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
3. 社會關注度逐年加大。充分發揮各群團組織的作用,由婦聯、團委牽頭,多次組織“愛心媽媽手拉手”為留守兒童送溫暖活動;部分民間組織和愛心企業家也會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留守兒童關愛活動,為留守兒童送去錢物,社會捐助既是對政府資助的有效補充,又體現了我們留守兒童工作廣泛的社會參與性。
二、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 經濟上的貧困。留守兒童中,有的是父母離異后互相推諉誰都不管,有的是父母去世老人管,還有的是老人本身就有病,加上經濟條件不好,管理有難度。這些留守兒童基本都享受國家的最低生活保障,而且國家的資助政策很多偏向普惠性,資助范圍廣,相對到個體資助金額有限,對個別特困留守兒童資助力度還略顯不夠。
2. 心理上的問題。父母離異后要么不管,長時間不見,要么見了面以物質來彌補自己對孩子的虧欠。有的孩子對父母中的一方產生怨恨甚至演變成仇恨。這個類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較多。通過調查走訪發現,這個類型的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大于經濟困難,如何對他們進行心理干預和正確引導,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是亟待解決的社會的問題。
3. 學校管理上的缺失。學校大部分心理咨詢的老師都是身兼數職,只能進行一些簡單的指導和交流,心理輔導不成體系,心理干預成效不顯著。加之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這是當前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必須引起各級教育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關注。
三、對今后留守兒童工作的一些思考
1. 建檔立卡,增強資助幫扶的精準性。區資助中心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貧困留守兒童檔案》《貧困學生檔案》,將留守兒童中貧困程度較高的兒童單獨梳理出來,建立《特困學生檔案》,落實精準資助,增強學生資助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 形成合力,構建多元化資助體系。探索積累符合實際的留守兒童資助經驗,通過特殊家庭留守兒童個案研究,探尋開展特殊留守兒童資助的途徑和方法,探索多元化資助的方式方法。廣泛聯系、多方動員,形成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合力,架起他們與貧困留守兒童之間的資助橋梁,爭取更多資金落實到貧困留守兒童手中。盡量讓這些孩子和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3. 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讓留守兒童體會集體的溫暖。在中小學校繼續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系和交流。
4. 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幫助留守兒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有序地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鄉土文化引進課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繼續通過學校教育提高農村人口整體素質,逐步杜絕只生不養的落后觀念。
5. 加大心理咨詢活動的力度,有針對地解決個別兒童心理問題。重視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咨詢輔導站,及時發現和矯正個別問題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疏導他們的不良情緒,化解他們心里的煩惱。特別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交流,耐心細致地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養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觀。繼續提高班主任及宿管人員關愛及照料留守兒童的能力,讓有愛心、有耐心的老師隨時陪伴問題留守兒童。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