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宏
【關鍵詞】 小組;漸進管理;合作;指導;問題;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034—01
小組漸進管理,就是在班級管理中以小組專項管理為基本形式,在班主任指導下,對發現的前期班級管理中存在的遺漏逐步實施本小組專項管理內容,通過研討并制定管理措施,明確小組成員任務,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促使學生自覺地從傳統意識上的管理客體轉變為管理主體,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團隊意識的班級管理方式。
一、小組漸進管理的基本做法
1. 分組。首先,確定組長,采取班主任提名與學生推選相結合的方式,注重第一管理者的責任心,保證班級主流方向正確。其次,組員選取,采取組長輪流挑選的方式,不刻意制造“均衡”,讓學生以之前熟悉的同學或剛結識的、感覺不錯的同學為組員,有助于后面的協作。再次,小組可以以學期或學年為周期重新分配,避免長期從事同一項工作帶來的倦怠感。
2. 漸進管理。杜威說過,參與是興趣的來源。七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他們一般會對初中生活產生美好愿望,在學習和紀律方面會認真努力,力爭給老師和同學留下一個好印象。所以,多數七年級學生是能夠遵守基本要求的,這就為小組漸進管理的準備提供了足夠的時間。
3. 評價。評價講求正確性、有效性和及時性。首先,以小組為評價單位,應以問題的大小確定等級,七年級學生對分數最感興趣,所以可依分數多少衡量行為的嚴重程度。其次,制度不宜過細,應以基本等級為準,由組長討論適應等級,接受全體學生特別是相關小組的監督,保證評價的有效性。最后,評價可以從小組每天評比、德育周考評以及學生的自我階段評價入手,讓小組成員的工作及時得到評價。
二、小組漸進管理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1. 去“獨”趨合作。獨生子女沒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養成不善于團結、不善于競爭、缺少協作的品質和行為,許多學生以做好自己份內之事為主,合作意識淡薄。小組漸進管理以小組為團體進行管理,使學生不自覺地投入到小組管理中,制造學生的合作氛圍,班主任還應幫助參與有困難的學生。
2. 去“散”趨團結。班主任“保姆式”的管理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拖沓冗長的訓斥,由于嘮叨過度,學生就會厭煩而產生逆反心理,不但老問題未能解決,反而增長了學生對集體主義的淡漠。小組漸進管理要使每個學生都參與班級管理,讓他們以班級主人的角色關心班級事務,讓集體觀念深入人心。
3. 去“批”趨指導。教師應該學會改變自己的角色,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做學生的一個忠實聽眾,讓學生說出自己心中所想,給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知道學生的困惑。用批評的方式去堵學生是不明智的,疏導與指引才是良方。
4. 去“管”趨民主。傳統班級管理模式過多強調班主任的“管”,忽視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它們此消彼長。所以班主任少管就是支持學生多管,對于同齡人來說,他們的管理實際更有效。而班主任應做的就是努力去創造班級的民主氛圍,力促學生平等、公正的管理意識,引導學生以集體榮譽為重,不應將個人或小組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
5. 去“教”趨實踐。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活動中所能感受體悟到的東西是最多最深刻也最順其自然的。只有親身實踐,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小組漸進管理要幫助學生在實踐中認識不良行為以及管理的難度,真實的體會比任何的說教都管用,因此要給學生真正反思自己的機會,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良好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三、實踐成效
1. 活力盡情呈現,但紀律觀念強勁。因為小組利益,每一小組對組員的得失及其他小組的關心程度驟升,活力盡情呈現,從“多掙分少扣分”的動機出發,參與管理的學生越來越多,課堂上就看學生誰表現好,回答問題多;課余活動積極參與,但界限分明,紀律觀念強勁,玩有度、學有勁,校外都能嚴格自律。
2. 管理爭先恐后,好事層出不窮。小組管理全員參與,主動性、積極性明顯提高,如衛生組的最初任務是安排值日、指導工作方法和檢查完成情況,本意為引導學生盡快適應衛生工作,但在管理進行中又發現衛生保持不好,所以進而要求不亂丟雜物,而這在學生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于是他們又提議把這作為一種習慣重點培養。
3. 班主任從管理崗位轉變為評價崗位。學生的工作使許多問題在小組內解決,有效地變更了班主任管理內容,解決了班主任工作“苦不堪言”的現狀,也使班級管理從體制層次擺脫了“管、卡、壓”的泥潭。實行小組漸進管理方式后,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評價小組的進步情況和小組管理內容的漸進成效。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