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國
【關鍵詞】 學校文化;建設;必要性;基礎;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040—01
學校是文化的基礎陣地。學校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淀創造出來,為其成員認同遵循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準則規范和物化環境風貌的整合結晶,是學校的精神靈魂和“綜合個性”。它是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的原動力和重要保障。學校文化建設是是一所學校凸顯其辦學特色并永葆發展活力的根本性方略,決定著學校的發展方向與策略。
一、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它不僅能凝聚教改決心,鼓舞教育熱情,而且在學校發展定位、政策制定、資源整合、策略選擇及師生行為方式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在教育正由“粗放式資源外拓”轉向“集約式內涵發展”的趨勢下,繼續走好文化興校之路,弘揚優良傳統,構建既富時代特征,又具獨特品質魅力的學校文化,是學校最為明智合理的選擇,也是提升教育內涵的重要方面和提高教育質量的主要措施,更是學校和諧發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學校文化決定著學校戰略及相應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和供應,決定著教育質量提高和學校發展的速度,檢驗著這種提高與發展的合理性,決定著校內各種資源的開發與組合,協調著學校與外部生態的互動,塑造著學校的社會形象,因而學校文化建設理應成為學校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
二、實施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礎
就學校而言,一切文化的延展和創新都立足于校本這一基礎。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礎和前提首要的就是對自身積淀、歷史、資源、特質的挖掘和提煉,即是對自身的深刻了解和準確定位。對校本基礎分析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充分與否,將決定文化建設的質量、高度和亮度。我們需要因時代、校情的不同,立足校本基礎,處理好“源”與“流”的關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自身傳統積淀優勢,將繼承傳統和創造傳統統一起來,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中保持自我,在對外來文化的吸納中豐富自我。在此基礎上,才能貫徹文化強校方略,結合現代學校制度精神與基本要求,立足本土,提煉傳統,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制定學校的文化建設方案。
三、學校文化建設體系
1. 確立指導思想。在基于學校獨特的文化內涵的前提下,從學校發展的全局性、長遠性和可持續性出發,重新對整體辦學思想進行戰略化、個性化、非線性的定位,并有相應的制度與執行系統跟進,必要時以校內“立法”形式加以固定,把學校戰略創新精神釋放出來,有效、圓滿地實現辦學的綜合目標。
2. 設計基本思路。
(1)以人為本。順應現代社會發展趨勢,體現現代學校文化建設價值追求,突出師生的學校文化建設主體作用,解決了學校文化建設為誰做和由誰來做的問題。
(2)選擇設計。包括現代學校目標價值取向的選擇、文化內容及文化性質和實施策略的選擇。目標價值取向的選擇主要是教育觀念、育人目標、教育教學價值的選擇。文化內容的選擇首要的是選擇先進文化,選擇引導師生員工沿著主導價值觀發展的文化內容。實施策略的選擇應選擇以學生為主體的各種有益的系列活動,達到實施文化建設的目標。設計是對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的計劃和安排,書面形式是建設方案和具體實施計劃。
(3)轉化生成。轉化生成既包括對社會文化的轉換,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多元文化的融合;也包括對學校文化的創生,對學校特色文化的營造和創新。要運用心理強化、心理定勢等心理機制,依托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的多種實施形式,通過滲透、體驗、熏陶、感染、規范等,將先進文化轉化生成為學校群體成員的人文素養。
(4)促進發展。一是促進學生素質有個性地全面發展。二是促進教師發展,提升文化品位,樹立素質教育觀念,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逐步成為教育專家。三是促進學校發展,使學校成為學生和教師最向往的地方。
3. 確定總體目標。是著眼于學校目前發展態勢及對文化引領下學校發展的速度、階段和前景的預制展望,是今后學校內涵式持續發展的工作目標和奮斗方向,其終極目的就是充分展示學校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4. 明確主要內容。
(1)精神力系統的塑造。精神力是指學校的精神、理念對學校所產生的內在驅動力及對社會公眾所產生的影響力量。內容大致包括:核心價值觀、學校戰略定位、發展愿景、學校使命、校訓、教育理念、管理哲學、校園格言、校風、教風、學風、教師誓詞、學生誓詞等。
(2)執行力系統的鍛造。執行力是整合學校各種資源而形成的成功實現學校文化戰略、充分體現學校組織程度與辦學效益的綜合能力。它主要包括校名使用規范、行政機構建設、學校品牌策略、人力資源開發策略、公共關系策略、教育科研策略、教職工手冊編制、校本儀式、學校規章制度、教學行為規范、組織文化傳播等。
(3)形象力系統的打造。形象力是學校外在形象使學校成員與社會公眾產生感性認識的力量。學校外在形象大致包括物質環境、人文環境、視覺形象、聽覺形象等。
學校文化力內容結構為“一體兩翼”,即以精神力為主體,以執行力、形象力為兩翼,三者組成完整的文化力系統。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