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關鍵詞】 數學教學;計算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7—0061—01
小學數學計算中,“正確”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底線;“迅速”是中層水平要求,體現的是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計算速度;“合理靈活”講求的是計算方法和技巧,是“熟能生巧”的較高層次。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這一規定,體現的是小學生計算能力的“金字塔”結構,是一個“基礎——提升——升華”的過程。提升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應按照“金字塔”結構,進行精準施教。
一、防止“動”,培養學生“靜心思考”的計算習慣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易分散是普遍現象。因此,數學教師一開始就應該從引導學生養成認真審題這個最基本的習慣入手,通過講數學故事、教計算要領等方式施加外力,督促學生仔細讀題審題,先弄清楚題目的已知條件和要求,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將認真審題變為習慣性行為。
二、防止“急”,筑牢學生“穩打穩扎”的計算定力
萬事不可急于求成,數學計算也一樣。數學教師不能急于求成、一攬子抓,應當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地做好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工作。對于基礎比較薄弱和口算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他們適當和及時的鼓勵,讓他們放松心情投入每一次練習,也可有意識地放寬對這些學生的要求,讓他們有一定的成就感;對于做練習較粗心的學生,教師應該認識到低年級學生感知事物比較籠統、不具體這一特點,鼓勵他們先看清楚題目再下筆,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同時品嘗錯誤的滋味,在錯誤中錘練自我,經歷思維碰撞,形成敢于克服困難的堅毅性格,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品格;對于比較懶惰的學生,教師要從一個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從教室空間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換,與學生平等交往。小學生雖然在邏輯分析、邏輯抽象、邏輯推理等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但可塑性強非常強,如果教師不注重挖掘學生的興趣,在以后的學習中就很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
三、防止“呆”,教會學生“靈活運用”的計算技巧
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怎樣去學。數學計算要不斷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學會“走多條路”。一方面要借助日常生活。知識是為生活服務的,數學計算更是如此。教師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貼近生活的情境,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滲透教學計算。教師可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場景,通過現實生活呈現一些學生熟悉的問題讓學生計算,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喚醒學生積極探究的意識。比如,在“人民幣”的教學中,可以布置“家長孩子共同購物”的計算作業,讓家長陪同孩子購物,直接負責錢的支付,親自計算“應付多少”、“應找多少”,增加趣味性,加快學生掌握計算技巧。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計算。這里的多種方法計算,主要是指讓學生學會運用簡便運算。在計算題教學中必須重視簡便運算,注重簡便運算靈活的學習思路,正確理解簡便運算的涵義,合理地進行簡便運算,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必須要讓學生掌握一些簡便運算的方法,讓學生靈活運用加法、乘法的交換律與結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減法的性質、除法的性質、商不變的性質等等。還要讓學生掌握一些特殊數據的變化規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運算速度,并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比如,要引導學生看到“25,0.25,125,0.125”等特殊數字時,能和“4,8”聯系起來,湊成整數,使學生學會分析題目的特點后再動手做題,而不是一味地拿到題目就開始埋頭苦算。小學數學運算技巧的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對運算技巧有所領悟,不依賴于教師教授的幾種運算技巧,而是通過自己的領悟,在運用中總結出自己的運算技巧。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