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有婷
【關鍵詞】 小學語文;小學生;自學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056—01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小學生必備的一項基本能力便是自學能力,能夠自主進行學習是成為真正的課堂主體的基礎條件,因此,語文教師必須要高度重視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讓小學生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學習語文知識,久而久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下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中的問題
小學生的自學能力需要語文教師的引導才能夠得到提升,一般情況下,要想提高小學生的自學能力,語文教師都會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而探究式教學方式的最好開端便是提出問題,有了問題的設定,學生才會有了思考的方向,同時也有了解決問題的動力,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所設置的語文問題必須要帶有顯著的連貫性與拓展性,通俗來講,就是語文教師要保證自己在提出第一個問題之后,學生回答完畢會直接引出下一個問題,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小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同時也會幫助小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語文知識,同時更會讓小學生對自學能力有著一種更加清楚的認識和體會。
二、構建小組合作的課堂學習模式
語文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師的安排下,將眾多學生依據統一的標準分配成多個小組,同時,教師也會作為小組的一名成員,與學生一起學習,這有利于教師的深入教學,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小組活動的積極性。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教師在小組中起到的是輔助作用,要時刻注意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小學生由于年紀小,社會經驗尚淺,對于自學的實際含義并不是很清楚,而是處于一種非常初級的摸索狀態,語文教師如果讓小學生以獨立的個體和立場進行學習,很難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同時也是在浪費自己和學生們的時間,所以,最好的方式便是將不太獨立的小學生組織到一起,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來討論問題,學習語文知識,在小組中,所有的小組成員可以互相監督與幫助,同時還會存在一種潛在的競爭意識,這份競爭意識會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的一種強大動力。
三、保證語文課堂上足夠的留白時間
小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后天的培養才逐漸擁有和提升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竭盡全力為小學生創造各種有利的培養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證課堂上固定的留白時間。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將課堂上的權利交還到小學生手中,那么給小學生留出足夠的課堂時間,讓他們自行支配便是最有效的途徑和方式,但是,當前很多的語文教師還做不到這一點,原因主要歸為以下幾點:首先,語文教師將教學的焦點過度地集中在了自己的教學任務上,而忽略了小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其次,語文教師并沒有徹底擺脫掉傳統的教學觀念,很多語文教師并不能像他們口中所說的那樣完全相信自己的學生,他們總是會對小學生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擔心,怕小學生控制不住自己,破壞課堂紀律,其實,縱觀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文教師的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語文教師安排出小學生的自學時間,小學生會慢慢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承擔的責任,意識到自己是課堂上的主人,語文教師是因為信任自己才會把權利交還到自己手中,所以他們學習起來就會更加認真,更加積極主動,他們會想盡各種辦法來向教師和同學證明自己的自學能力。
四、創設良好的語文教學情景
小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如果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太過死板,必然會引起小學生的反感情緒。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最好為小學生創設良好的語文教學情景,通過情景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關于適當創設語文情景,使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語文在生活中的存在,對于學生學習語文、掌握語文知識是非常有幫助的。在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上,學生占據著主動地位,教師創設教學情景,學生的參與程度會非常高,隨之學習效果自然會更加理想。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中致力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的有效方式,這種自主學習的模式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發揮到了最大,并且這種模式正是符合現代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身心健康成長規律,同時也會對實現教學目的、提升教學質量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