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芳
【關鍵詞】 語文教學;低年級;學習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085—01
良好的學習習慣影響學生一生,而小學是學生正式進入學習的關鍵階段,故此,需要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語文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教師可以針對低年級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特點,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下面,筆者就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小學低年級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分析
第一,學生不愿意主動學習、回答教師問題。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自卑、自傲等情緒,有的因為學習不好,不愿意主動學習、更不愿意接受教師的提問;而有的則是認為這樣簡單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沒必要回答,很自滿。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成長需求,其心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導致學生不愿意主動學習,沒有正確看待學習,從而導致自身的學習習慣受到影響。第二,小學低年級學生自制力較差。低年級學生因年齡較小,很難長時間將精力集中在學習上,通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十分鐘至十五分鐘的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集中精力的時間也會隨之延長。同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新事物較多,而教師的教學方法更新較慢,導致學生對教學失去興趣,進而影響學生的自制力,無法長時間集中精力學習知識。第三,完成作業態度馬虎。低年級學生對自身的發展以及學習沒有正確的認識,通常急于完成作業忽視作業質量,審題不認真,且書寫潦草,敷衍了事;同時,學生的作業過多也是學生馬虎的原因之一。低年級學生好動,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出去玩,若是作業過多,學生則會馬馬虎虎完成作業。
二、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
1. 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增加課堂教學吸引力。教師增加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學習語文知識,并有利于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通常教師會選擇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吸引力,比較常用的方式有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風景、重現古時的生活場景、營造音樂氛圍、組織表演教學活動等。如,《拍手歌》一課,教師可以選擇與“拍手歌”相近的歌曲營造教學氛圍,學生在音樂引導和教師的帶領下,一邊拍手一邊朗讀課文內容。學生既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又可以加深對課文的記憶,掌握課文的精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吸引下集中精力學習,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基礎,更是學生擁有良好學習習慣不可或缺的能力。
2. 表揚鼓勵,在互相競爭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有很強的榮譽感,且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注。為此,教師可以通過鼓勵的方式,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生之間的競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爭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自覺按照教師的要求學習。例如:講解《大禹治水》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內容,總結課文中心思想,而后提問,且要求學生作出回答。回答準確或與準確答案接近的學生可以獲得獎勵,得到教師表揚的學生則充滿自豪感,會更加努力學習;對于回答不正確或是不敢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則要進行適當的批評,但同時也要注意鼓勵學生,使其感受到教師的關心,且教師要注意使用的語言,注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使其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學習。
3. 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循序漸進,不可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視質量,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可以將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分為幾個階段,當學生可以按照要求完成此階段的內容時,可進入下一階段。例如: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15分鐘的時間內堅持坐姿正確,慢慢將時間延長至20分鐘、直至學生可以在45分鐘時間保持正確的坐姿。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不僅不會感覺到保持坐姿的痛苦,反而會很有成就感。學生在保持正確坐姿的同時,是不會去思考其他事情、做小動作的,反而會認真聽教師講課,既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又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增加課堂教學吸引力、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在互相競爭中培養起良好學習習慣,使其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擁有進取精神,為其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