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鑫 張春雨 張一博
摘 要: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制,首先應分析計算機學科的發展方向尤其是應用技術發展方向,然后在此基礎上,結合學校的人才培養規格、專業認證標準等準確定位專業培養目標,科學制訂專業課程體系,尤其要對體系中課程的創新因素進行充分分析和整合并加以運用。這樣,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后,才能逐步將學生培養成掌握新技術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創新人才;培養
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的迅速發展,該專業的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變得越加重要。但是在現階段的計算機專業教學過程中,一些高校所用的軟件工具到了畢業的時候就會被一些新的軟件系統所淘汰,這也就使得學生們迅速的掌握并且應用新技術成為了高校進行計算機教學的一項基本要求。因此在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的注重學生們的創新能力。
一、轉變教學理念,重構較為科學的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目前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各高校應主動轉變教學理念,建立較為科學的“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厚基礎”就是使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基本技能牢固、能力突出、個性鮮明;“寬口徑”就是加強通識教育,使學生有很強的多行業適應能力和寬廣的就業前景;“重實踐”就是使畢業生通過課程學習和專業實踐,具備在信息技術教育和信息工程等多個領域和崗位就業的專業實踐能力;“求創新”就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實踐能力的培養,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途徑,堅持整體優化、學科融合、創新性和個性化的原則[1],充分體現“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培養過程。
突破思維定勢,改革傳統的培養學術型人才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根據學科特色,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加強特色教材建設,提升教學內容的創新性,以“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求創新”為目標,構建較為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
二、進行立體化課程體系的打造
2.1進行專業方向模塊的合理規劃
在進行課程體系的打造過程中,可以根據學校的優勢學科特點以及其專業的培養目標,來進行專業模塊的有效確定,并在此基礎上將專業方向的模塊劃分作為整個培養過程中的主要內容來進行教學。而在計算機專業的教學過程中,還應當在各個專業模塊之間進行選修課的設定,來將專業課程與實踐教學環節銜接起來,并擴展學生們的知識面。
在進行專業模塊課程的選擇過程中可以將其分為通用課和選修課兩個部分,其中通用課是必修的學科,而選修課則需要選擇超過八個學分以上,這樣就能夠使得學生們在掌握了足夠的專業知識基礎上面,來通過相關課程的選擇確定自己的專業規劃以及就業方向。在此過程中,學生們也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喜好以及人才市場的具體需求,來選擇合適的專業指導老師,并參與相對應的具體科研項目的研究與開發,這樣就能夠按照專業來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從而讓學生們能夠進一步的鞏固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
2.2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合理規劃
為了確保課程之間能夠有著一定的知識鏈接,就需要充分的考慮到前后課程的聯系與關系。而對于剛入校的學生,可以在第一二學期分別開設“計算機應用知識基礎”以及“程序設計基礎”這兩門課程,來幫助學生們進行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在第三學期開始的時候,就可以利用“程序設計綜合實驗”這門課程來提高學生們對于程序的駕馭能力,并很好的增強學生們對于編程的學習興趣。而在進行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讓每一門課程都配合相關的教學實踐來進行教學,這就能夠在原有的理論基礎上不斷提升學生們的編程能力,并進一步的激發學生們對于編程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創新性。
等到學生們具備有基本的程序設計能力之后,就可以在第三學年將系統開發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重點,并通過“數據庫系統原理”的基礎學習,來讓學生們掌握數據庫的基本操作方法,然后就可以進行“數據庫應用實踐”的教學工作,并指導學生們構建開發一些比較簡單的數據庫管理系統,讓學生們能夠在掌握了數據庫基本系統開發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并能夠在隨后的課程學習中,使得學生們可以借助于軟件工程工具,來進行軟件工程的規范設計開發工作。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們的能力從普遍的編程提升到系統的分析與設計層次上。在第四學年,可以讓學生們融入到實際項目的開發與實習過程中,來讓學生們進一步的提升自身的編程能力。借助于合理的教學內容規劃,能夠讓學生們循序漸進的進行計算機專業中理論知識的學習,并為其日后的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2.3營造“以科研促教學”的學術氛圍
積極引導教師樹立以高水平科研支撐高水平教學的發展觀念,組織教師參與新教材編寫;教師緊跟科技前沿的發展動態,將科研中獲得的新知識和新成果融入課堂教學[4],促使科研工作與教學工作的有機結合,保持教學內容的學科前沿性,增強教學的深度和拓展教學的廣度,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將自己的科研與學生的畢業設計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并吸納優秀學生進實驗室,直接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增強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鼓勵團隊教師開展科學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做到科研與教學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通過開展一系列教研、評優、評獎活動,增強了優秀“老”教師和青年教師之間的交流,快速提高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壯大優秀青年教師隊伍。同時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提升中青年教師的業務素質,以滿足對“雙師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實現團隊梯隊發展,最終形成一個基于課程體系的高水平教學團隊。
結語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日趨廣泛及其重要作用的進一步確立,計算機應用技術發展得異常迅速,使得計算機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尤其重要。在學校時所用的系統(含軟件工具、平臺)到畢業時可能就被新系統淘汰,因此要求學生能夠迅速掌握并應用新技術成為基本要求,這就要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者具有前瞻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健,操曉峰,張繼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16):185-188.
[2]王育堅,馬楠,牛選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5,(23):61-65.
(作者單位:遼寧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