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明
摘要:中國佛教人文關懷的內涵分為兩個方面,即在人的內在方面,注重對于“人”本的弘揚,突出“眾生為本”、“以人為本”和重視人的“心”,體現為對于眾生的服務意識、對于人本身的生命意識和重視人的主觀意志;在外在層面,注重對于“文”明的追求,分別從棄惡從善的道德追求、以和為貴的精神追求和人佛平等的境界追求等論述,對現代和諧社會具有啟示。
關鍵詞:中國佛教;人文關懷;意識
中圖分類號:J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143-01
一、前言
中國禪宗,把佛教以人為主自我解脫的人文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以覺悟人生為根本和“不離世間覺”的人間佛教性格,迫切適應了找回失落的自我、了悟自我的人文關懷需要。人文關懷體現為一種人文精神,簡單地說就是關于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一種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強調人的價值與需要、關愛個體生命和人類命運的精神活動,是求善、求美、求自由、求和平、求平等的行為過程。人文關懷是在追問人的存在的合理性或對人的存在進行理性探詢中產生的,它以人自身作為指向和尺度,把人本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作為認識和實踐的最高原則與目的,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人文關懷既關注個體的價值、個人的生存意義和生活質量,也關注人類的未來命運,是對個人發展和人類走勢的終極關懷。
二、佛教人文關懷的緣起
佛教四圣諦里把苦作為第一位,認為人生是苦海,故須皈歸三寶,以佛為彼岸,以法為舟,以僧為槳來實現解脫,達到極樂世界。我國佛教更進一步提出要進三門,第一扇門是佛教之門,第二扇之門是大乘之門,第三扇門是密教之門。正因為人生是苦的,所以當前的苦難就是正常的,所以形成了忍辱無爭的心態及寬容為上,慈悲為懷的思想。這苦怎解脫?通過修行!先確知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因為先世造的孽使我受此苦難,為了使來世不再受苦,避免輪回,應積善成德,潛心向佛。這也是我國教徒“重來世,輕現世”的思想根源,也因此有重義輕利,注重品德修養的行為。宗喀巴大師則進一步認為修習密乘速成佛的觀點,強調修身,即從生理和人體的構造上修持,亦即“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這也反映了人們對個體生命的關注及對在高寒艱苦的環境下個人生存發展問題的思索。
三、佛教人文關懷的意識體現
中國地藏大愿之所以得到廣泛流傳,有著堅實的群眾信仰基礎就是其立志為“眾生”的宏大理想和抱負。
首先,以菩薩善利人濟世,為服務“眾生”的有效途徑。佛教的“自利利他”中的“自利”指的是,對自身精進修行有利,由此所生善果自得其樂,自我解脫;“利他”指的是,對他人有利,為救濟一切眾生而致力行善、普度眾生,是一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道。中國佛教以是否對他人有利作為區分善惡、大善大惡的標尺,以突出“自利利他”中的“利他”的菩薩精神為主流。
其次,菩薩精神的實現場所在于眾生所處的“世間”。六祖言“不離世間覺”,出世在于度己,而入世在于度人度眾生,只有入世,發菩提心、發四宏誓愿、修六度四攝,達到上求下化,才是正道。“入世”為“眾生”還要達到兩個條件,即:一是達到大智,要觀察因緣生法之理,法法相資、互為因緣;觀空理,空除我執、化小我為大我、處處想到他人、國家、民族利益,奉獻一切;二是無緣慈和同體悲的大悲。修此菩薩行的具體內容的六度四攝,指的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和智慧度,以及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和同事攝。大乘佛教強調的“眾生無邊誓愿渡”,否定了那些很膚淺的偶像崇拜,有強烈的濟世度人的胸懷,強調了“普度眾生”。此“自利利他”引申出的“普度眾生”思想,雖然有特定的宗教含義,但所包含的精神,即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統~,在現代社會也應成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的準則;“為出世而入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也就是要以一種超然的心態服務于現實社會。這種精神對我們淡泊名利,不驚榮辱,而又熱愛事業、勤奮工作,即培養崇高的奉獻精神也是有啟迪意義的。
四、佛教人文關懷意識的影響
佛教要求僧眾心性善良,在道德實踐中行善戒惡,并制定了十善業道和各種戒律,視一切有情眾生為自己的父母,以大慈大悲之心去普渡受苦受難的眾生:不為錢財所累,大公無私,舍己為人。這種善良慈悲,樂于奉獻,利益他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原則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并在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中促使他們互助互濟共渡時艱,既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也加強了各兄弟民族之間的團結。
佛教戒律就明確“不殺生”,主張“放生”,認為動物也是有情世界,應以悲憫心來面對它們,視它們與人類平等相處。因“廣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殺而食之,即殺我父母”故“不殺為諸戒之首,而放生為眾善之先也。”,“覺佛理,道眾生,修圓滿”。由于強調輪回及因果報應,出于對犯戒進入“三惡趣”的恐懼和對進入極樂世界的渴求,藏民有更強烈的生態保護意識。如在甘肅拉卜楞寺前可見悠然自得的山羊與僧人和睦相處的情景。這對在保護有限的自然資源,促進生態平衡,保證人類自身長遠發展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