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雁
摘要: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是養成良好人為素養的最佳時期。在教育實踐中,就要以有效的傳統文化方式來幫助小學生,從細節抓起,從現在做起。
關鍵詞:傳統文化;德育;人格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236-01
一、教學傳遞,滲透傳統文化內涵
1.教師將傳統文化人文素養滲透到教學中,從中找出相關知識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理出線索,制定計劃,使滲透的內容序列化。在滲透過程中,要講究因勢利導,水乳交融,有機滲透;注意淡化滲透痕跡,力求貼切自然,給人以春風化雨的感受;不可牽強附會,生拉硬拽,不可破壞語文知識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更不能把語文德育滲透變成上政治課。
2.在教學中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通過讀文活動,使學生養成一種高層次的審美品格,引導他們感受美,發現美,進而創造美。另外像陶淵明的那種“不為五斗米折腰”和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氣節,時刻張揚著自主的人格、尊嚴、氣度,把人格的獨立視為自我價值的最高體現,他們的這種不朽的精神對學生人文品格的養成也仍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3.引導學生與傳統文化產生情感共鳴,教育不僅僅著眼于知識素養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長遠發展,為人的“終身發展”打好人文基礎。教學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引導學生與傳統文本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并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活動體驗,滲透傳統文化行為
(一)傳統節日為契機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的節日更是教育的契機,像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都是好的時機。
端午節班級組織頂雞蛋比賽,同學們在玩中了解了端午節的由來,感悟了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同時了解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元宵佳節做宮燈猜燈謎更是孩子們喜歡的節日: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游戲。舞龍燈耍龍燈,踩高蹺,獅子舞等活動都是體現團結、合作、配合、協調的良好品行。
(二)傳統禮儀為榜樣
行走之禮、見面之禮、入座之禮、說話之禮、交往之禮都是學生們成長的必然。
1.認知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應以“知”為基礎,知是行的前提,行是對知的檢驗,知行統一才能成為習慣。
2.評價跟蹤。組織設計了“明星小隊”的評比活動,根據學生良好習慣評價細目,分別從守紀、衛生、自護、禮儀等六方面進行競賽,看誰能最先成為本班“明星小隊”,這樣整合了團隊的力量,大家相互促進、相互提醒、相互監督,大大增強了小組內的合作共進精神。
3.強化訓練。實踐證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說教,而在于訓練,只有反復訓練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動力定型,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品行。
(三)社會實踐做補充
組織社會參加實踐活動,參觀文化遺產,走進社區,工廠,了解各行業體系在活動中讓學生了解祖國的博大淵深,歷史悠久
三、家校合一,滲透傳統文化評價
首先讓家校合一有益于家長行為習慣的提升。通過和學校的合作,借助家長學校、家長俱樂部等平臺,向家長提供系統的優質系列課程,通過開展“做學習型家長,建設學習型家庭”等活動,通過班級的家長會,和家委會的。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指導。讓家庭能營造出的人文環境,體現出民主、平等、慈愛、嚴格等文化氛圍,讓孩子成長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促進家長在人文素質和教育素養方面的成長。做到學生,家長,教師,學校統一。
其次,讓家校合一有益于學生行為習慣的提升。學生的成長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合力,這種“合力”,不是簡單的聯合,而是“和而不同”,既要體現出不同的教育特點,又能遙相呼應,共同作用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既要反對“學校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家長向孩子灌輸讀書無用”的學習目標的背離,也要改變“學校減負,家長增負”的包辦。只有這樣,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接受的教育理念才能夠相一致,而不是正面教育和負面教育的相互抵銷,從而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傳統人文素養環境。
再次,家校合一有益于促進學校的更重視良好的行為習慣拉升。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他在學校大門口寫上“愛你的媽媽”來教育學生,激發學生固有的愛心,就是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的育人范例。深化家校互動態勢,提高家?;铀剑瑪U大家校互動范圍,有助于提升學校文化內涵,促進學校的特色生長。
四、結語
“家校合一,共同成長”行動,將要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的層面上,全方位地體現出對生命的關愛,幫助學生點化生命,感悟生活,學會生存,從而凸顯出教育的生命意義,形成班級中傳統文化教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