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萍 鄭廣杰
摘要: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卷、無形的詩歌,連續不斷地流淌著歷史的鮮活印記。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展示的建筑風格受政治、經濟、建筑技術與設計等因素的影響而大相徑庭,縱使諸多建筑改變了原有的面貌,但透過歷史痕跡、圖片記憶及文獻依然可勾勒出大致的輪廓。本文從社會制度、風俗習慣等方面出發,簡略探討不同歷史時期中俄英建筑風格的典型特點,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中俄英建筑藝術形式的突出變化。
關鍵詞:建筑風格;中國風尚;中俄英;藝術形式
中圖分類號:BJ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186-02
一、引言
在建筑的歷史長河中,世界各國創造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精髓,為新奇多姿的建筑世界增添了絢麗的景色。作為東西方文化代表的中俄英三國,更是在世界建筑史上大放異彩。
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個分支”。從木質框架式、宮殿組群式、塔樓宗教式、園林式到多元化風格,無不展現了輝煌的中國建筑文化。俄羅斯的建筑是“一個匯聚不同時代、不同類型、不同風格而又獨具特色地藝術世界,也是俄羅斯歷史與文化地形象見證。”從拜占庭風格、異國歐式風格、古典主義風格、結構主義風格到多元化風格,側面反映了俄羅斯經濟與各國的發展交流。而英國文明發育較晚,但發展迅速,直接由原始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再經過光榮革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由羅馬風、哥特式、都鐸式、巴洛克式到折衷化反映出英國政治經濟的變遷。
當前,國內外學界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中俄英三國建筑的研究尚不多見。在相關研究中中,中俄建筑藝術和中俄英三國之一的建筑藝術居多。《十八世紀俄羅斯建筑藝術中的“中國”情調》,《沙俄租借時期俄羅斯與中國建筑的相互影響》,《談英國利物浦藝術學校“現代建筑實驗”在近代中國的譜系延伸》等分別指出了中俄建筑風格俄羅斯建筑中的中式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差異,回顧了沙俄租界時期俄中建筑間的相互影響,闡明了19世紀中國間接受到英國建筑的影響走上了現代建筑教育之路等。可見,以往研究側重于某一時期的中俄、中英之間建筑形式的對比,或對本土建筑的研究,具有單一性特點。
因此,我們透過漫長的歷史背景嘗試歸納中俄英建筑風格相互借鑒的內在聯系。
二、中國和俄羅斯建筑風格的相互滲透
中俄文化交流始于13世紀,隨著俄國彼得大帝的歐化運動,中國風尚逐漸進入俄國人的視野。19世紀末帝國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俄式建筑在中國如雨后春筍般興起。20世紀起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俄各領域往來日漸頻繁。
(一)中國建筑風格對俄羅斯的熏陶
17至18世紀時彼大帝將當時歐洲極為盛行的中國風尚介紹到俄國,擺放中國屏風和櫥柜,并配以中國絲綢制成的華美垂簾來彰顯俄國貴族個人財富及品位。中國風尚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達到頂峰,俄國大規模搭建中式建筑,在宮殿內設計了中式房間。
18世紀后期中國園林藝術對俄羅斯也產生極大影響。“在奧拉寧保姆,‘中國主題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和園林建筑的細部形態中,而在沙皇村則體現在大量建筑物上。”俄國建筑師們競相模仿中國古代建筑中柱式支撐大屋頂與出檐的布局,使皇村的園林建筑具有東方樣貌。中式的莫斯科茶館外圍裝有中國大師雕刻的瓷磚,房前是一座兩層寶塔樓,上面掛著小鈴鐺。內飾代表物為花瓶、“中國人”的絲綢繪畫。
近年來,中國對俄羅斯最大的投資項目波羅的海明珠運用“合”文化理念博采眾長。考慮到俄羅斯寒冷氣候,設計以四葉草為理念與縱貫南北的主軸線,更加凸顯了建筑的大氣。
(二)俄羅斯建筑風格對中國的陶染
中俄租界時期,兩國建筑的相互影響體現在中國東北地區和天津地區。中東鐵路建立后,作為俄國工人精神食糧的國教東正教以圣尼古拉等教堂形式在哈爾濱生根發芽。在東西文明的沖突與碰撞下,天津開辟先河得以引領西方體育,俄式奧林匹亞劇院建成。日俄戰爭時期哈爾濱作為沙俄的后勤補給基地,遍地開設了俄國工廠。十月革命后流亡到哈爾濱的大批資本家、藝術家深刻影響了哈爾濱的建筑風格,梅耶洛維奇宮便是重要產物。“這座建筑遵循橫向五段豎向三層的嚴謹結構,以古典柱式作為建筑的外部裝飾,半圓形拱券、厚重的墻體、圓形穹頂、水平向的厚檐,體現出一種統一性與條理性。”1954年蘇聯專家援建的家屬院、政府大樓,甚至城市規劃都為蘇聯式。近代的俄式建筑風格在中國呈現清晰鮮明的脈絡,大連俄羅斯風情街即以歐式建筑為主,主營俄羅斯餐廳,塑造的白俄羅斯行政官員在大連地區辦公的臘像,俄式風情馬車等娛樂設施,開展俄羅斯特色旅游活動。
三、中國和英國建筑風格的相互借鑒
中英文化交流在宋朝時期便有據考證。自15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英國工業革命,中英交流漸豐。鴉片戰爭后中國由被動變主動,不斷學習西方文化,中英交流日益平等化。
(一)中國建筑風格對英國的影響
17-18世紀中葉的中國因航海技術的發展與歐洲海路通商,“中國風尚”在西歐蔚然成風。
17世紀始英國社會受啟蒙運動影響,對蘊含孔孟儒學、道教哲學的中國文化十分推崇,中國園林逐漸喚醒了英國民眾對自然原始景觀的熱愛。
18世紀末英國園林融合了中國和歐洲造園藝術的特點,形成了蘊含自然風景的園林風格。之后實證主義形成,英國園林以中國元素為題材,在人物、風景、器物等紋樣、色彩搭配和構圖形式上部分借鑒了東方元素。
19世紀興建的喬治四世布萊頓行宮是中國風影響英國的又一代表。門廳四壁裝飾著用桃木削成竹子的形狀制成中式飛檐,宮殿二層門楣上刻滿了中國字跡,內部擺滿了龍形吊燈、竹藤樓梯、仕女壁畫等中國古董。
20世紀末英國墨賽河畔的燕秀園仿照北京靜心齋的廳堂殿閣的宮廷園林樣式,采用的“土木”材質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陰陽和合。
(二)英國建筑風格對中國的作用
近代中國一些地區的建筑多為西方流行的磚木混合結構房屋,外觀呈歐洲古典式。清末民國時帝國主義傳播西方文明,打破清王朝封閉狀態。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促進人民思想解放,東西方交流漸趨頻繁,大批西方式樣、古典主義、折衷主義及摩登洋房在城市的租界出現,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愛國建筑師奮起抗爭,出現了與洋房對立的民族結構,構成了近代中國建筑藝術的兩條主線。哈爾濱鐵路局大樓是技術與藝術的統一的“新藝術運動風格”建筑的典型代表。這場運動實質上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在歐洲大陸的延續。青島的現代英式建筑風格不乏為代表作。康大國色天香項目以獨棟別墅、聯排、花園洋房、溫泉會所等融于英倫風情油畫,崇高門庭、餐廳、煙囪和壁爐設計等均有英倫風范。
四、英國與俄羅斯建筑風格的相互吸納
自環球航海運動起,英俄交流頻繁,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曾前往西歐學習西方文明,俄羅斯與英國的交流日漸深厚。
(一)英國建筑風格對俄羅斯的引導
16世紀時一隊英國冒險家闖入莫斯科,建造了典雅而簡潔的老式英國庭院。
17世紀末彼得一世實行全面西化,巴洛克為彼得堡的主流風尚。俄羅斯的莊園文化也在此時應運而生。“在沙皇村建筑布局上,同歐洲的建筑習慣相似,建筑與園林是分置的,園林的主道中軸明顯,嚴格對稱,有花壇、修剪成幾何體形狀的樹木、噴泉和寫實雕像等。”葉卡捷琳娜二世曾下令改革,引入英國戲劇,學習西方民主思想,此時的建筑風格以古典主義為主。
18世紀后期俄國民眾對英國的城郊住宅與風景如畫的自然花園極感興趣,英國建筑師卡麥龍在圣彼得堡建造了國王花園。
20世紀時蘇聯結構主義吸收了歐洲現代建筑風格,注重建筑平面實際功能,外觀真實反映內部使用功能,具有鮮明的功用思想。
(二)俄羅斯建筑風格對英國的浸染
英國作為歐洲最古老的國家之一為世界建筑業作出了貢獻,浪漫主義、哥特式等風格席卷歐洲,俄羅斯等國競相效仿。故俄羅斯建筑風格對英國的借鑒較少。然而在工業革命時可預見建筑變化屬于極簡主義。當時的英國建筑跳躍式發展,建造迅速而便宜的建筑流行一時。本質上屬于經典的格魯吉亞風格,即使在現代住宅建設中也仍然存在。英國西薩賽克斯郡的格魯吉亞風格別墅,由卡羅琳·里德爾設計,融合了過去與現在,將時尚簡約的黑白色搭配使空間整潔干練。
20世紀時英國以混凝土為主的蘇聯建構主義結構建筑較突出。1934年伯特霍爾德·萊伯金創作的倫敦動物園企鵝泳池便是建構主義的代表,他采用新興建筑材料,制成企鵝嬉戲的混凝土雙螺旋坡道輕盈地盤旋于空中,既考慮了企鵝的生活習性,又為觀眾多角度觀看提供了可能。英國駐俄大使采用兩國傳統原料,在莫斯科斯摩棱斯卡亞大堤上建造了建筑群,以強調英俄的文化交流。
五、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下世界文化交流范圍的不斷拓展,不同地域的不同國家在傳承自身文化的同時,敢于創新,相互分享,創造多樣新穎的建筑形式,符合世界經濟多元化、一體化的潮流。“人類只是地球上的匆匆過客,唯有城市將永久存在。”沿著城市歷史的足跡,我們探尋到中國主要以園林風、宮殿組群風影響英俄兩國:英國多以巴洛克風格、哥特式風格陶染中俄兩國;俄羅斯則以古典主義、建構主義影響中英兩國。文化整合下的中、英、俄三國建筑的藝術形式經過互相借鑒、滲透、吸納,互通有無,將創作出更多中歐合璧的建筑杰作,為世界建筑史上濃墨重彩一筆。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組建和研究項目,課題名稱為“建筑風格嬗變下的中俄英國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