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詠 畢琦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科技早已遍及千家萬戶,在這把雙刃劍面前,數據信息廣泛傳播于人們的生活中,同樣,也導致富有民族氣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被人們淡忘。信息圖表化是一個把信息轉化為圖表的過程,過多、過雜的數據導致人們無從下手,影響了解信息的興趣與耐心,所以通過信息圖表化提煉和設計信息,能夠讓受眾在了解信息的同時享受美感,由內心的喜愛促進文化的發展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是時代與歷史的見證,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珍貴文化資源。通過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信息圖表化分析,以簡約明了的方式將信息更有效地傳遞到人們生活中,對其起到傳承和保護作用,讓藝術得以走出瀕危的處境,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信息圖表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0 緒論
第一,課題研究背景。伴隨著科技信息時代的到來,海量的數據時刻縈繞在人們身邊,社會發展需要用數據來說話,但過多過雜的數據使人們急于接納又力不從心,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促使人們渴望迅速獲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但同樣使信息獲取變得更加困難。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等多重影響下,以人為本從而產生與發展的藝術,它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珍貴文化資源。隨著現代社會的到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傳承方面經受著嚴峻的危機與考驗。盡管我國為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制定了諸多保護政策,但依然無法阻擋失傳現象的發生。
第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一是課題研究的目的。通過信息圖表化的分析與整理,將龐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總結歸納,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予人們視覺美感與閱讀興趣,避免在信息的閱讀與查找過程中產生煩躁與厭倦的情緒,從而提升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有效地提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明確地展示出面臨失傳問題的嚴重性,又能增強人們對其的認知,推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發展和傳播。二是課題研究的意義。時代的迅速發展導致傳統文化因無法滿足人們需求而被迫與時代脫節,非物質文化遺產便處于其中。運用信息圖表化,對國家級非遺信息進行整理、再分類,使其針對當代社會人群的閱覽模式作出相應的改變,讓大家更容易接受并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和傳承情況,從而在信息的視覺化方面彌補一些發展中的不利因素,進而實現非遺的社會意義、文化意義、藝術意義、經濟意義。
1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1.1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情況介紹
非物質文化是古代人智慧與創造的結晶,時代變遷、快節奏的生活使其從人們腦海中逐漸消失,以遺產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我國幅員遼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不均。為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范化,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失的情況,我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以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總共4級的分類保護措施,不斷搶救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力求通過管理達到最好的傳承和保護效果。迄今為止,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先后進行了4批的名錄命名,分別為518項、510項、191項、153項,總共1372項非遺項。
1.2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與分析
(1)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分類。迄今為止,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根據各個藝術形式的不同總共將其分為10種類型,其中第一類是民間文學,有白蛇傳傳說等;第二類是傳統音樂,有蒙古族呼麥等;第三類是民間舞蹈,有秧歌等;第四類是傳統戲劇,有川劇等;第五類是曲藝,有山東大鼓等;第六類是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有抖空竹等;第七類是民間美術,有剪紙等;第八類是傳統技藝,有烤鴨技藝等;第九類是傳統醫藥,有針灸等;第十類是民俗,有春節等。
(2)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分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各個民族人民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不斷探索并掌握的各類知識、技能以及各類生活衍生品。其涉及種類繁多、形式豐富,擁有的共同特點是代代相傳,但傳承方式有所不同。通過對傳承方式的系統化歸納與分析,可分為7種類型:口頭傳承、文字傳承、師生傳承、家族傳承、民族傳承、開放式傳承、品牌化傳承。
(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分類。我國擁有56個民族,地廣物博,人口眾多,相應的知識文化也更加淵博,經時代的發展變化,所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更是應有盡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全國各個地區,其中包括河北省等23個省、北京市等4個直轄市、內蒙古自治區等5個自治區以及香港與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各個地區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與魅力。
2 信息圖表化概述
2.1 信息圖表化介紹
信息圖表化是把大規模的信息,運用視覺符號及語言,通過圖形表格化設計,以抽象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把復雜的數據轉化為簡單易懂的圖形,輔助人們理解、學習和分析,以傳遞信息與溝通為目的的設計。
2.2 信息圖表化優勢
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大量數據化信息的衍生,而龐雜的信息更是為受眾增加不少負擔。信息圖表化可以利用圖形為受眾清晰準確地傳達信息,它是結合表格化的直觀簡潔與藝術化的美學于一身的最佳結合,使功能和美學齊頭并進。信息圖表化可由內至外給予人們方便。由內:可以有效地避免龐雜數據帶給受眾的焦慮與煩躁感,影響人們的心情。至外:它有利于對數據進行觀測與分析,使受眾快速尋找到數據間的潛在聯系,從而對信息的理解與運用更加準確便捷。
3 信息圖表化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應用
3.1 應用的必要性與優勢
(1)應用的必要性。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早已步入千家萬戶。當今社會,上至年老者,下至襁褓中的嬰兒,都生活于科技化的環境中。科技帶動信息的傳播,目前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均以電子設備為主,數據信息化的發展優勢愈加明顯。在這樣一個擁有良好發展前景的背后,我們知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狀況并不可觀,面對自古以來先輩們世代傳承下來的智慧與文化的結晶發展得如此不景氣的狀態,對其進行科學化的改變是很有必要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與發展均以人為主,要想使其得到良好的發展,盡人皆知尤為重要。所以應加強對其信息的宣傳。然而其內容繁多、形式各異,難免會使受眾在了解的同時產生厭倦的情緒,所以可以通過信息圖表化的歸納總結,以其具備藝術氣息的美感與豐富的內容表達,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展現在人們面前,從而通過吸引受眾,到受眾運用科技化的手段相互傳播,達到盡人皆知的狀態,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瀕危的局面,重燃昔日的輝煌。
(2)應用的優勢。信息圖表化可使龐雜的數據信息以簡約明了的形式展現在受眾面前。針對這一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疑是具備海量數據信息的重要寶庫。面對這些藝術資源的瀕危化,利用信息圖表化的歸納總結方法進行梳理,不僅能夠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受眾面前,減輕人們對其認知過程中帶來的消極情緒,從而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而且能夠改善其對于時代發展的適應力,從現代化的信息傳播角度出發,使受眾在其藝術美感的引導下,在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探索路上越走越遠,長此以往,才能夠擺脫目前的瀕危處境,重新步入與時共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之中。
3.2 應用的形態表現
信息圖表化是將數據信息以圖形或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這種具有藝術美感的表現形式能夠使復雜枯燥的純數據文字信息變得有活力,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各個民族和地區的優秀藝術于一體,根據各傳承方式和特點的不同,可將傳承特征以圖形表現為:口口相傳—耳朵、家族傳承—家庭、開放式傳承—開放、文字傳承—書籍、民族傳承—民族特點、師生傳承—老師、品牌化傳承—非遺標志簡化線條。根據不同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表現,給受眾帶來清晰明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彰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俗氣息。
3.3 應用的顏色表現
日常生活中顏色的應用很廣泛,我們可以用顏色體現情緒或者改變情緒。紅色給人一種緊張、興奮的感覺,對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將紅色用于瀕危狀態的色彩表現中可以用于提高人們對其的關注度,既能彰顯瀕危的境況,又能起到督促對其挽救心切的效果。綠色一直以來呈現給人們的是健康的表現,因而將發展良好狀態的部分采用綠色,可以使人放心,同時提高對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黃色在日常生活中以持續、等待的狀態存在,將黃色應用于發展處于未知狀態的類型中,能夠緩解焦躁情緒,同時提升預期效率。
在傳承方面運用色彩進行區分,針對口頭傳承采用藍色表示、文字傳承采用灰色表示、師生傳承采用紫色表示、家族傳承采用橙色表示、民族傳承采用紅色表示、開放式傳承采用黃色表示、品牌化傳承采用綠色表示,以不同顏色區分不同類型,不僅能夠進行區分,便于觀察,還能美化畫面,吸引受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結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輩們依據生活與智慧的長期融合、進化,并世代傳承下來的巨大寶藏,它們形式繁多,各具特色,如今都面臨著瀕臨滅絕的困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創新尤為重要,人們需要進步,需要科技能夠帶給人們更幸福的生活,但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更為重要,只有借鑒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使發展的航向不會偏離正確的軌道,采用信息圖表化這種比較現代化的信息傳遞方式,不僅是視覺的享受,還能提取到重點信息,在享受的同時挖掘數據,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個時代生存并傳承下去。以視覺感官達到可看、可讀、可用的效果,調動受眾參與的積極性,使受眾了解傳承現狀,傳承的危機感,呼吁大家一起保護,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 楊詠.信息圖表化應用的拓展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4(07):220-221.
[2] 羅兵.網絡信息的圖形化以及數據的圖表化整合設計[J].包裝工程,2012,33(20):37-40+64.
[3] 徐柏翠,潘竟虎.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18,38(05):188-196.
[4] 劉靜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路徑風險與優化對策[J].納稅,2017(19):189.
[5] 張欣.淺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現狀[J].音樂時空,2015(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