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設計理念是現代產品設計中諸多理念之一,區別于其他設計理念,傳統文化設計植根于中國傳統的處世哲學和造物智慧,由內而外散發著獨有的中華韻味和精神氣質。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反哺現代產品設計,應從設計語義學和傳統造物智慧角度入手,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這樣才會形成真正具有文化底蘊和深度的現代產品設計。
關鍵詞:傳統文化;產品設計;造物智慧;現代設計
縱觀產品設計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任何民族和時代的產品設計都是與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隨著商品經濟和娛樂時代的到來,唯商業化和唯娛樂化設計弊端初見端倪,產品設計的價值重新得到審視,民族傳統文化與產品設計如何融合,如何創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內涵的產品設計成為熱點話題。現代產品設計精神和藝術風格正在不斷向傳統的造物文化和生活哲學靠近,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乃至藝術設計領域越來越受重視。
1 傳統文化和當代產品設計的關系
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滋養著擁有50年歷史的中國現代產品設計,我國產品設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外在形式和情感內涵,現代產品設計不應拋棄賦予它生命的傳統文化。市場上急功設計層出不窮,不斷反噬環境和人,致使設計人員開始重新思考設計應有的價值,并尋找現代設計的源頭。中國文明史中的傳統文化觀念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盡管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它們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同根共生的。只有找到傳統元素與現代產品設計的契合點,才能賦予現代造物文化新的內涵,使現代產品設計更具藝術韻味和文化深度。
文化是一個地域族群在一定時空中形成的觀念、態度、行為、習慣、代表,以及由這個族群整體思想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軌跡。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延包含唐詩、宋詞、明清小說、書法、剪紙等形式層面的內容,是表征的具體紋樣、圖案或符號;傳統文化的內涵泛指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思想等層面的內容,是無形的、隱喻的、內蘊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表象的物質形態到內含的思想文化,從物盡其用到不施丹青,從建筑設計到產品設計,都給現代設計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設計參考和啟迪。
2 傳統文化對于當代產品設計的啟迪
我國現代產品設計不斷發展與成熟,國內涌現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再設計案例和探索將傳統文化運用到產品設計中的優秀企業,但真正從傳統文化內核去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產品設計案例卻是鳳毛麟角。隨著當代產品設計過于商業化和功利化,設計師對于產品設計的初衷和價值進行了重新思考,如何挖掘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并形成具有一定啟發性和指導性的產品設計思維,平衡人與自然、人與產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現代產品設計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現代產品設計中,不能只是進行表面化的圖案和形狀的外觀堆砌,而應挖掘用戶深層次的精神需求,進而賦予產品特定的功能訴求,進行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現代產品設計再造。從設計語義學角度深層次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表象下的精神內涵,設計師應在深入認識和了解傳統圖形、符號的基礎上,逐步對其傳統文化進行提取、變化、再造,從而保證產品各個設計特征的和諧統一。比如,曾獲得GOOD DESIGN Award和紅點獎的Aruliden Glasscape Glass Fish Bowl(山水魚缸),巧妙地利用了光線與陰影、虛與實,惟妙惟肖地展現了傳統文化中獨有的山水情結。由臺灣學生設計的三字經魔方,結合了三字經和活字印刷兩大中華文明瑰寶,魔方可以組成三字經格言,活字印刷的形式可以使盲人順利地完成操作和娛樂,是傳統文化與人文關懷設計完美結合的代表。
3 傳統文化與當代產品設計的結合方式
設計過程就是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代表了一個用戶群體的信仰與思想觀念,并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影響著每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及精神追求。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無形的精神文化還是有形的物質文化,都給當代產品設計提供了寶貴的設計資源。
3.1 基于設計語義學的傳統文化設計元素的設計運用
從形態造型設計來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設計元素,從抽象的到具象的,從三維到二維,種類豐富,均可作為現代產品造型設計的靈感來源。產品的設計語義包含物用意和象征意,產品通過象征語意傳達出心理性、社會性、文化性等象征價值。中國傳統的外部“形”自然和諧,內部“意”高度抽象,形意結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標準。如果產品設計師只看到文化的表象,以圖形堆砌為目的,則只會形成流于形式的設計,而失去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所以,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產品設計中,不能進行簡單的圖案照搬,應該從設計語義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和整理,并提取優良的符號基因尋找設計契合點,結合產品本身的定位和功能進行原創性造型設計,使產品外觀造型中的每個設計要素都有意義而不是生硬地添加,最終使物用意和象征意準確傳達。現在有種傾向就是不加消化地使用傳統元素,在結構和式樣上進行簡單的處理,認為打個中國結或使用些榫卯結構,把如意、祥云、戲劇臉譜等圖案、造型直接運用到產品上,就具有文化性,殊不知這恰恰是遠離文化的表面化設計行為。2007年,李寧公司設計的半坡籃球鞋將中國仰韶文化的半坡陶器這一設計元素轉譯到具有運動和耐力的籃球鞋造型上,傳統文化和產品特點的結合準確而和諧,可見其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從引用到提取最終轉譯的獨特見解。
3.2 以中國傳統造物智慧為基礎的現代產品設計理念
和諧共生,順勢而為是傳統造物的思想核心之一,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事物無論如何多元化,其狀態都是和諧自然的。這些傳統文化觀點與當代產品設計思想不謀而合。我國最早的手工藝技術專著《考工記》中的“和諧”造物思想“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既是古代造物的靈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
在現代產品設計中,也處處流露出中國“和諧自然”的設計哲學觀。比如IBamboo竹音箱,將中國和諧自然的傳統造物思想融入其中,這種設計融合不是簡單地將元素生硬地轉嫁到產品設計中,而是保持原生材質的自然脈絡,利用聲學原理就能純綠色地放大音量,追求自然不刻意的精神內涵。造型設計講究順勢而為、順應自然,將造型、材質、功能有機結合。
古代造物智慧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價值方向的,現代的可持續設計理念與其同根同源。可持續設計首先考慮人與環境的關系。可持續產品設計思想在思考設計、定位設計和評價設計時,不是單純地以商業化和功利化為尺度,而是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尺度。
惜物節用是傳統造物的另一核心,是造物思想中從適度設計的角度闡述制作使用器物的基本理念,適度設計與過度設計相對,是一種平衡形式與功能的設計,其本質是使設計出的產品能最準確地反映其自身價值,并恰好滿足用戶最真實的需求,避免刻意修飾。在現代產品設計中,設計者或制造企業忽視產品的適用性和實用性原則,將產品過度裝飾化和娛樂化,追求新奇,容易造成資源浪費。
“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適度的設計強調設計的實用價值、適用價值、社會價值及倫理價值,強調設計應該考慮有限的資源,走可持續發展設計之路。因此,傳統造物和傳統用物的惜物與節儉思想,為當代設計的可持續發展觀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3.3 “物盡其用,材美工巧”的材料運用原則
從生存設計產生之初,人類為了抵抗自然界和野獸的侵襲,便借助不同材料的特性制造相應的生存工具,并根據不同的材料設計不同的造型,用于相應的生活需求。伴隨著人類科技文明的進步,各種新型材料不斷出現,并廣泛應用于不同領域。每一種新材料的發現和應用,都擁有不同的工藝制作方法,導致產品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給產品造型設計帶來質的飛躍,形成新的設計風格,同時也對產品造型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現代產品設計中,材料和工藝是產品設計的基礎和物質前提。設計創意借助材料及工藝轉換為具有實際功能的產品,材料決定了用戶對于所使用產品的直觀感受,是產品與人溝通的可觸媒介,以其自身的特性影響著產品給人的物理和心理感受。設計師要合理運用材料的物理質感和心理質感,并結合合理的生產加工工藝,以實現設計的最終目的。“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凡斬轂之道,必矩其陰陽。陽也者,縝理而堅,而齊諸其陽,則轂雖蔽不蔌。”其中闡明了在生產加工時必須了解不同材料的特點,因材施工,物盡其用。這些寶貴經驗為現代產品設計材料的運用提供了指導意見。
4 結語
產品設計是文化與科學的集合體,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設計師還是用戶,都不再把產品設計理解成單純的器物外觀設計,早已把文化、傳統、情感、環保等觀念一起融入設計中。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古人的生活哲學和造物智慧。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產品設計相輔相成,只有將傳統文化合理、科學地運用到產品設計中,才能使現代產品設計更具內涵和深度。
參考文獻:
[1] 李亮之.世界工業設計史潮[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2] 卞宗舜,等.中國工藝美術史(第二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3] 張凌浩.下一個產品,產品專題設計研究[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4] 李世國.體驗與挑戰:產品交互設計[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5] 張凌浩.產品的語意(第二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6] 白天佑.傳統文化教育與藝術設計的關系芻議[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7] 鄭斌.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產品創新設計研究[J].考試周刊,2008(7).
[8] 戴吾三.考工禮圖說[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徐明亮,男,河北唐山人,講師,三亞學院藝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產品造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