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適形造型是民間美術中運用最廣的一種造型方法,是民間藝術家出于民俗實用的需要,在某種條件限制畫面的范圍內,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達到的適應中造型、造型中適應,其也被稱作“適合紋樣造型”。適形造型除了裝飾造型需與裝飾外形契合外,還要與被裝飾物的格調一致。紋樣按照裝飾物的形制裝飾,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裝飾不會顯得突兀與脫節。總而言之,適形造型是裝飾隨形的形式,形隨型而制,因形而制型,這也是我們平常說的隨形概念。
關鍵詞:適形造型;平面構成;應用研究
1 以圖像適合圖形
民間美術的眾多設計中,都是出于對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雙重考慮,所以裝飾紋樣在很大的程度上都要受裝飾物的格局限制。比如,一些生活用品為了方便人們使用,物品的形狀有圓形、扇形、菱形、方形等。在這種情況下,任何裝飾圖案都必須安排在一定的范圍內,工匠不愿意受面積的限制把自己畫好的圖案切掉某部分,就對圖案做了一些改變,盡可能地將其裝在限定的框架內。這是以圖像來適應裝飾物的圖形,是紋樣隨著裝飾物的形狀而進行的裝飾。例如,畫一只展翅的鳥需占一個方形的面積,但如果裝飾的面積是窄長形的,那么工匠就會把鳥的軀體和頭彎過來,并把雙翅的形狀加以變化,從而把整個圖案擠進規定的空間中。亨利·鮑爾弗指出,中國的一條錦帶上變化了的蝙蝠形象即其一例。
適形圖像常常趨向幾何圖形化,呈現出對稱、均衡、連續等多種美的形式。比如湖南汝城縣的刺繡兒童圍嘴,大體呈圓形,但在圓形中富有變化,有“雙魚紋兩邊對稱形”,有“魚蟹紋四邊對稱形”,還有“花鳥紋六邊對稱形”,顯得靈秀而毫無呆板之感;湘南江華瑤族刺繡背裙,由兩個三角形合并成一個方形,兩只相背而飛的鳳鳥形成了一種沖破畫框的外張力;湘西鳳凰苗族婦女刺繡高圍裙的上胸部位有一塊吊鐘形圖案,秀婉工細的花鳥紋樣與氣質內向的苗家婦女和諧統一;湖南常德的印染方巾在四邊連續紋樣中心有一圓形,圓形內是劉海戲金蟾的題材,設計者巧妙地將兩個劉海戲蟾的形象,用“喜相逢”的圖案格式使畫面形成一種旋動感,真是方中有圓,靜中有動,這塊方巾經過以上藝術處理一下子變得靈活起來。“方中求圓”的圖案格局具有普遍性,陜北窯洞的窗格多為方形,貼上圓形窗花自然能打破呆板,這里有兩種圓形剪紙窗花,一件是《蛇盤兔》,一件是《艾虎》,為了充實圓形。前者同樣采用“喜相逢”的格式將兩只蛇盤兔的圖案處理成“八卦”狀,形式與內容十分合拍;后者則將艾虎處理成俯視角度,讓艾虎昂頭,四肢展開,尾巴往里收卷,胡須伸向兩邊,畫面顯得飽滿充實。
2 形與形的適合與新生
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適形造型方法,它通過形與形(也有各種形)之間的相互重合、相互適應、相互因借,構成一種新的形象,如同化學反應一般,兩種以上不同元素的化合,產生一種新的物質形態。分以下三種情形。
2.1 復合形
它是通過“互滲”的原理,運用幻想性的適形造型方法融合出來的形象。如人物與動物的組合、動物與器皿的組合等,使畫面的組織有一種天然的、有機的秩序,亂而不亂,齊而不齊,空間因勢利導,自動調節,使畫面的組織在一定的秩序中具有充分的自由感。比如,貴州苗族民間刺繡中就有人首龍和人首蝶的裝飾造型,反映了苗族的歷史傳說以及苗族人對動物的崇拜;陜北的民間剪紙中也有人面魚、人面蛙、人面獅等形象,這種充滿生命活力的復合造型,有著鮮明的象征意義。
2.2 共用形
它是由形與形的部分重合、相互借用而產生的一種造型現象。最早的共用形出現于原始彩陶藝術中,例如,一組彩陶紋樣中,每一朵花瓣都相互借用,形成一種共生現象。我們最熟悉的敦煌藻井圖案中就有三只兔子共用三個耳朵,三只兔子圍繞一個中心旋轉運動,視覺效果中動中有靜,使圖案的結構顯得別有生趣;云南少數民族中有一個三魚共頭的圖案,與三兔共耳異曲同工,它利用人的錯覺,將相同的形重合為一部分共同形,再用“共用形”控制整個組織結構,使形與形相互共存,從而形成一個獨特的新生體;陜西省出土的明代銅鑄的“四喜”也都是共用形相生的形式,四個童子共用兩個頭、四只胳膊、四條腿,各自的形體互相長于對方,互相利用“共用形”構成一個迷人的非客觀的組合形象。總的來說,共用形相生的造型形式是設計者為了合理地利用裝飾面空間及豐富形式內容,其使整個畫面變得生動活潑起來,表現出強烈的形式張力。
2.3 形中形
從一個形象聯想到另一個形象,兩個形象相互重合,構成一個新的形象,是“以共用形相生”的適形造型方法的進一步發展,也可以說是形象中套形象。形與形的相互重合,合二為一,產生一個有機的新生體。比如,河南民間刺繡中的老虎紋樣,眉毛是花瓣,鼻子是桃子;又如,湖南刺繡中的鳳凰紋樣,肚子是牡丹花,尾部綴有花瓣等等。
最典型的形中套形的例子是民間木刻版畫中的“字里藏畫”造型。蘇州桃花塢年畫《群仙祝壽圖》在一個大“壽”字里描繪出了八仙的故事,人物眾多,神態各異,性格風貌躍然紙上。這種形中套形的造型方法是設計者在限定的題材內的進一步發揮,思維方法在固定的裝飾面內得到了解放,形與形達到一種自由的重合,在適應一個形的同時去創造另外一個形,達到造型的再創造。
3 結語
潘魯生先生曾說過:“民間藝術的目的不僅僅是產生愉悅的形象,還有把它作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實踐工具和一種超凡的力量,也就是說,是在我們的視覺基礎和視覺慣性基礎上來看待世界。”藝術中的造型方式與人們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也是緊密相連的,人們在藝術創造中融入自身的認識和情感,充滿了對生活的祈愿和對生命的贊頌,又處處表現出形式美法則。所以,民間藝術的創造過程中不僅滲透了民眾的主觀愿望和要求,同時也反映了民眾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對民間傳統文化的闡釋。
參考文獻:
[1] 韓叢耀.圖像符號的特性及其意義解構[J].江海學刊,2011(5):208-214.
[2] 嚴彬.圖像的力量——試析具象繪畫中的圖像形式語言[D].西安美術學院,2010:29.
作者簡介:唐云(1988—),女,湖南常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