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治
摘要:雜技的本質特征是“難、險、奇”,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的審美心理也會發生某種變異,今天雜技演出形式的變化也正是為了適應當代觀眾變化了的審美需求。傳統雜技是相對現代雜技而言的。傳統雜技因受歷史條件、社會發展、經濟水平、生存方式等諸多要素的制約和影響,其表現形式顯得較為樸素、單純和直白。
關鍵詞:傳統雜技;藝術形式;表演方式
中圖分類號:J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5-0133-01
一、前言
傳統雜技的基本審美指向主要是考慮如何帶給觀眾更驚、更險、更奇、更難的技巧和內容,乃至為了追求達到雜技這一根本屬性的最高目的,而往往忽略了雜技除了“技”的高超之外,還必須加上“美”的愉悅及“情”的渲泄,這才是雜技生存、延續、發展、繁榮的最根本目的和價值。
現代雜技正是在保持了本體屬性的前提下,不斷地吸納現代姊妹藝術的優長,強化了雜技本體的藝術沖擊力和感染力。應該說,姊妹藝術的加盟對現代雜技的創作是功不可沒的。然而,我們不應該以此便認定傳統雜技原本并非是藝術。
二、雜技藝術的審美表現
眾所周知,歷史是不能割斷的。新中國的成立,在綿延數千年的中國雜技發展史上劃下一道深深的分界線。新中國成立初期,雜技從室外、廣場走進了劇場,登上了舞臺。從最初燈光、服裝及舞美的加盟到舞蹈編導、音樂作曲等眾多藝術門類的介入,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探索與發展,現代雜技相對于傳統雜技而言,其創作手法與審美趨向的確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當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雜技”悄然地出現在舞臺上,并一路探索、豐富、發展、演繹成九十年代初開始出現的“雜技主題晚會”的時候,毫無疑問,現代雜技在貼近時代,感悟生活,抒發情感,形式創新等諸多方面正逐步告別傳統雜技中較為“樸素、單純和直白”的創作模式。這其中的酸甜苦辣、成敗得失,無不浸透著新老數代雜技藝術家的辛勤與汗水,但我們還是應當明智地意識到,任何藝術品種的創新與繁榮和觀眾審美的需求與認知都緣于本歷史時期政治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繁榮及廣大人民群眾渴望高于生活的藝術熏陶與愉悅訴求的結果。因此,現代雜技的創作理念與審美趨向的轉換即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歷史的必然。
多年以前,曾經有人對雜技的藝術內涵做過這樣的概括:“技巧是雜技的生命;藝術是雜技的靈魂?!睘榇?,雜技界曾針對這一提法反復展開過論戰。
三、現代雜技與傳統雜技的相互融合發展
不管是現代雜技,還是傳統雜技,雜技和所有的藝術門類一樣,其“技與藝”的交融是一種不能斷然分離的,有如血肉相聯的結合體。在所有的藝術門類中,“技”均包含著藝的塑造;而任何“藝”的塑造也都離不開技的磨礪。正如雕塑家手中的“構圖與畫稿”是“藝”,而掄錘鑿石的橫豎輕重是“技”;演奏樂器中,掌握吹鎖吶吞吐的“氣息”是“技”,而吹奏出來的旋律是“藝”一樣。
所以說,任何藝術品種均是不能將“技與藝”斷然分離的。換句話說:沒有“技”的含量就談不上有“藝”的塑造,而沒有“藝”的塑造,便無所謂“技”的放矢。本文泛談“技與藝”的關系,并非想分清在藝術的定位中二者孰輕孰重的問題。
雜技原本就不存在有“技與藝”之分的問題。只是由于客觀歷史條件的原因,造成了人們對雜技是不是“藝術”產生過排斥和懷疑。因此,許多好心人為了證明雜技是“藝術”,便刻意地強淵、說明:雜技現在有了燈光、音樂、舞美、舞蹈等諸多藝術元素的加盟,應該說是“藝術”了。其實,這種善意的解說,恰恰表明了部份人并不十分了解雜技的藝術底蘊和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當然,雜技在遵循自身的藝術發展規律中,敢于尋求、借鑒各類藝術表演手段,為我所學、為我所用,并在社會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勇于探索,銳意創新,不斷豐富、拓展、美化雜技的藝術表現力、感染力和藝術創作空間,說明雜技界的有識之士敢于正視自己的弱點與不足,并以寬闊的胸懷殫精竭力地緊跟時代的步伐,大踏步全方位地探索,建立一種能適應現代觀眾審美需求的創作理念和形式。這是雜技界的膽識,也是廣大愛好雜技藝術的觀眾的幸事。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努力與拚搏,現代雜技的創作理念和審美趨向正走向一個更具人性化,更具時代感和震撼力的創新、進步與崛起的歷史時期。
四、結語
總之,面對觀眾對雜技藝術發展的強烈需要,現代雜技藝術選擇和其他演出形式融合的方式,以達到自身生存、發展的根本目的。通過和其他演出形式的融合,現代雜技將舞美,燈光,等舞臺技術手段,引進到了雜技節目中去。
為了讓觀眾有更加飽滿的雜技藝術享受,很多雜技節目還設計了,可以銜接展示雜技技巧的劇情,在雜技演員演繹故事的過程中,將雜技表演安插到故事情節中去。這帶給了觀眾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