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元素創作深入的今天,人們記錄視頻的設備越來越多,這使得創作的可能性也隨之變多。在這個人人都隨身攜帶便捷式移動設備的時代下,移動創作的快捷性也對錄像藝術有了多種影響,而自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視頻展示更加便利。這種環境下錄像群體性創作的可能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本文對此展開一系列探討。
關鍵詞:錄像藝術;新媒體時代;群體性創作
在錄像藝術的發展中,其形態變化與科技發展緊密聯系,而錄像藝術家在利用媒介進行創作時也會被技術性問題牽絆,現今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下,錄像創作和展示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1 新媒體時代下錄像藝術的發展
1.1 什么是錄像藝術
明確錄像藝術的定義需要先追述其發展,其藝術形態可以定義為運動畫面的一種多形式組合影像藝術,其表達方式有多維的也有單一的,通常根據藝術家的藝術出發點和藝術思路進行制作。錄像藝術區別于其他視頻藝術的最大特點是錄像藝術大多出自藝術家個人創作,區別于傳統視頻藝術的最大特征是錄像藝術是在現代科技的視頻錄像語言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創作模式。錄像藝術開啟了一種新型藝術欣賞語言。
1.2 新媒體時代下錄像藝術的發展情況
新媒體時代下錄像藝術的發展承載了更多科技變化的痕跡,視覺語言的表達也隨之改變。由于錄像藝術電子技術部分的創作技法較多,因此可以從技術面的發展來看其創作形式的變化發展。1951年美國Ampex公司首先研制出錄影機(VTR),使用兩英寸寬磁帶錄放節目,1965年SONY 盤式攜帶型黑白攝影機系統推出(半寸錄影磁帶、螺旋式掃描、電晶體錄影機),從此新媒體時代開啟了視覺藝術的新篇章。隨著科技發展,手機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成為了自媒體,手機和軟件的錄像功能越發強大且操作便捷,時效性高,錄像藝術在技術上的門檻降低,使得人們可以制作錄像的機會變多。對于專門從事錄像藝術語言研究的藝術家來說,這也是一種發展。
2 群體性錄像創作的可能性分析
2.1 列舉錄像藝術家的創作對比
國內外從事錄像創作的藝術家對時間線的創作有各種各樣的語言表達方式,為觀眾創造了多種的視覺體驗。筆者本人的錄像作品在年限方面運用了偷窺的視角,如作品《話只被看見》是一個行為的錄像記錄,在一個密閉空間中,主角自言自語,邊說話邊用錄音機錄制,同時抽取出磁帶堆積在房間,錄像機擺放在房間的各個角落,從不同角度同步錄制影像,最后剪輯成四頻錄像來呈現想表達的立意。在此作品中,錄像功能成為一種承載工具。
國內的錄像藝術家從“85新潮”開始涌現,他們的錄像語言精準,處理手法簡練,每個人的語言態度也不同,這個年代的錄像藝術家有很鮮明的時代感。年輕一代的錄像藝術家所呈現的作品也非常多樣化且充滿活力,有的運用了電影語言,有的詩意性很強,還有運用了多種綜合材料相互融合的表達方式。而這些藝術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在探討社會性。通過作品與外界交流,也是錄像群體性創作的一種。
受教育背景和生活環境影響,各國的錄像藝術家都有不同的創作語言,都有獨特的表達角度,如國際著名影像藝術家白南準,他的作品有著強烈的個人特色和符號性,這是典型的激浪派風格,他的作品突破了傳統意義的美感,從另一個角度打破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白南準從60年代開始錄像創作,利用日本第一臺錄像機反映了最早的錄像技術。在過去的50年里,人們也看到了錄像藝術的飛速變化。
2.2 自媒體時代下群體性錄像創作的可能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如今交通與通訊都變得越來越快捷,人們每天的信息量已過剩。在視覺信息沖擊量如此大的今天,手機的視頻軟件豐富多樣,人們利用手機就可以錄制多樣的視頻作品,并通過平臺發布,且傳播速度已經超越了很多傳統媒體。這是一個全民皆媒體的時代,人們的閱讀時間也是不定的,許多人通常利用散步、等車、等餐等空閑時間翻看手機來獲取視頻信息,這些生活習慣的改變其實也對藝術家有極大的啟發,而群體性錄像創作也就有了發展的平臺和環境。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在歐優定格工作室的公眾號上做了一個實驗,這個項目叫作“日常某某某”,這個項目是對外的一個互動欄目,意圖在于和用戶互動并建立一個循環,要求參與者以當天的年月日為題錄制作品。許多人利用自己的手機軟件拍攝一個定格動畫,或利用日常物品或者其他任何物品,圍繞這個物品想象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制作一個十秒左右的定格作品。通過征集視頻,可以看到同一個時間里不同地點的人編輯的視頻,想象一面墻布滿這樣不同時間線的短視頻,猶如空間的疊加和平鋪,這也是群體性錄像創作的一種。這種可能性開啟了人們的另一種溝通方式,而這樣有組織的群體性創作是極富意義的。
3 可預見的群體性錄像創作的未來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可以看到“人機合體”的時代越來越多元化,視頻傳輸的形式、速度、空間都開始發生變化。如果人們都可以通過某些方式讓大眾看到自己,和過去一個院子里的人聚在一起看電視不同,人們面對面交流的概率降低,而通過媒體進行間接交流的方式逐漸受到追捧。所以藝術家運用群體性創作構成一個綜合對話的模式的可能性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提高。
參考文獻:
[1] 丹尼爾·貝爾(美).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中文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211-213.
[2] 曹田泉.新媒體實驗藝術與設計[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
[3] 克里斯米-安德魯斯.錄像藝術史[M].中國畫報出版社,2018.
[4] 金江波.當代新媒體藝術特征[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歐文婷(1985—),女,福建福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