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快時尚品牌的發展中,探討了服裝行業的服裝品牌變化與發展,服裝消費行為的變化與發展。同時,基于這種發展趨勢分析了高等院校服裝專業的人才培養中需要強化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把握市場的發展趨勢,提升手工技能,加強實踐教學等方面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快時尚;服裝專業;人才培養
快時尚品牌的興起讓中國服裝行業掀起了一股匆忙制衣競賽。當大品牌的新款式出現在T臺上,幾天后就會出現在各大零售店。大眾服裝品牌陷入一種惡性發展趨勢,以其大膽的抄襲、快速的出貨、低廉的價格,讓不少時尚品牌嘗到了豐厚利潤的甜頭,甚至不惜支付高額的賠償金。在相當一段時間里,快時尚品牌在中國的零售圈里創下“神話”,如ZARA、H&M、NEW LOOK、Forever 21等快時尚品牌在各大城市頻繁開店,門店顧客絡繹不絕。過去10年,這些快時尚品牌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正契合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需求,快餐文化、快時尚、快經濟都是那個時期的產物。
目前,我國的經濟正由“快經濟”向“中增長經濟”和“慢增長經濟”轉型,逐漸形成一種“慢消費”的特征,不追求消費速度,而爆出消費可持續、生態發展的理性消費。最近,在北京、上海、武漢、杭州的一些商場,有不少服裝品牌都推出了“少買衣服,買好衣服”的理念與營銷。這種消費理念正好符合曾經熱衷于各種快時尚品牌的80后、90后消費者。他們越來越關注服裝的品質和個性,而不僅僅是服裝款式的不斷更新。最近幾年,以快速反應為生的快時尚品牌也察覺到了消費者的變化,并出現了相應的變化。通過關閉部分門店來提升服務質量;通過和設計師合作來開發特殊系列產品;通過推出多品牌策略來細分年輕市場和輕奢侈品市場。例如,H&M集團下開發的高端品牌COS,輕奢品牌&Other Stories。
由“快時尚”過渡為“慢時尚”法則,這是符合經濟發展趨勢,也是逐漸理性的消費,不會造成過多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這成為時裝界和消費者中的一種主流思想,也會對消費行為產生重大影響,服裝行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有所改變。
1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
“中國只有優秀的打版師,沒有優秀的設計師”,國外設計專家的評語顯示了中國服裝業作為“世界工廠”的尷尬。眾多服裝企業只是跟著各大牌的服裝款式進行抄款、改款,沒有將自己的品牌文化和品牌理念融入設計開發中,是翻版時間的競爭,導致我國的服裝設計行業缺少核心競爭力。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建立,應該把握服裝人才核心競爭力,即創造性思維訓練課程的設置與開展。服裝專業課程中的服裝設計課程緊密結合設計思維延伸與擴散的教學理念,將服裝設計中的靈感來源、素材搜集、資料整理等工作實施于教學環節中,立足搜集的靈感素材,結合相關藝術形式與潮流,進行擴散、延伸設計。首先,教師應掌握培養發散性思維的方法。例如,以一種款式為基本形,延伸出10種或者更多的同類款式。其次,推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課堂教學應進行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可以以傳統工作坊的形式,帶領一部分學生以實踐項目為主進行產教結合,以課堂為主向課內外綜合發展,以教師評價為主向市場需求和實踐過程相結合的轉變。
“我所設計的不是衣服,而是夢想。”時裝界的“美國經典”RALPH LAUREN的品牌創始人拉爾夫·勞倫(RALPH LAUREN)的這句話非常貼切地反映了創業初衷。服裝是一種思想和精神的載體,不能只跟隨潮流的物化形態,需要設計者注入一定的文化理念。只有結合一定的文化理念進行創新設計,才能成就富有內涵和創新性的作品。這也是消費者的一種需求轉變,高校的服裝專業建設與發展,應該以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根本來構建相關專業課程建設。
2 培養具有敏銳市場嗅覺的專業人才
我國是一個服裝消費大國,服裝消費群體龐大多樣,購買行為會受到收入水平、地理區域、民族習慣、宗教信仰、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并與個體的年齡層次、受教育程度、審美趣味、消費目的等主觀因素密切相關。調查與分析服裝消費群體的客觀條件與主觀因素,有助于進行有針對性的品牌定位與產品開發,提升品牌競爭力。根據服裝市場的變化與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市場把控能力,如時尚買手、服裝銷售、服裝搭配師等都是緊密結合市場變化趨勢的。院校不斷推動服裝專業與服裝企業、市場的深入合作,提供學生深入了解市場、分析市場的機會,將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力訓練。
3 培養具有較強手工技能的專業人才
服裝設計是一門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學科。一方面,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情趣;另一方面,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能夠根據時尚的審美需求,完成服裝款式的設計、結構、基礎紙樣打版、裁剪、工藝制作等一系列的專業實踐操作。服裝面料再造、服裝結構設計、服裝款式設計、服裝工藝制作、服裝市場營銷等服裝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應該以實踐操作,作品練習,系列作品的完成為主,理論教授為輔,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科中的專業課程設置,以設計課程為先導,結構課程為依托,成衣制作課程為結果,服裝銷售課程為目標的整體有序的教學環節,合理配備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做到從理論出發,在實踐中掌握,理論中總結,形成以培養學生較強手工技能專業為目標的教學體系。
4 加強與市場相結合的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銜接院校與市場的橋梁,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改革是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是服裝行業的不斷發展對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需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根據市場與企業的變化與需求,實時調整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培養一批滿足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除了基礎專業理論的學習之外,在實踐教學中還要根據年級的差異性,有區別地進行實踐項目的設置。
大一、大二的學生以專業理論學習為主,提高個人專業素養,實踐教學的內容為基礎課程的實踐操作,如基礎服裝的設計與制作,主要教學目標為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很好地融合,掌握基本專業知識與操作方法。大三高年級學生的實踐教學課程以導師組的形式分組教學,根據不同時期的項目化課程,結合企業、市場的需求,完成服裝品牌的調研、市場分析、產品定位、款式設計、成衣制作、成品宣傳銷售等一系列的服裝企業實踐環節。學生能夠實際參與項目實踐,提高創新實踐能力,增強團隊合作能力。大四的畢業生可直接參加企業的實習,通過在服裝企業的工作機會,要求綜合掌握專業知識,實現學校資源及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是個人綜合實踐能力的鍛煉時期。在此期間,還要根據對市場、企業的調查與分析,結合個人藝術手法,完成市場化的畢業作品。
綜上所述,服裝行業會受到市場、時尚、潮流、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服裝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根據服裝行業的不斷變化進行相關調整,以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根據服裝行業的發展,調整專業課程的配比,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內容,強化產業化校企合作途徑,從而促進學科建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促進服裝行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方龍.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紡織教育,2012.
[2] 孟靈靈,黃新民,敬凌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5.
[3] 甘應進,陳東生.論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J].紡織教育,2008.
作者簡介:彭麗娟(1985—),女,湖南人,碩士,四川文化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服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