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美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陶冶情操。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職院校美育教育的現狀,指出高職院校美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促進高職院校美育文化的建設。
關鍵詞:高職院校;美育教學;對策研究
加強高職院校美育一直以來就受到眾多專家學者的重視,美育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考核的一個重要部分,各高職院校對此也是十分慎重。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美育文化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解決。
1 高職院校美育的現狀分析
1.1 “技能主義”傾向嚴重,辦學理念存在偏差
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的技能傾向性嚴重,一直以來,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就是以專業為導向,辦學觀念上強調培養技術人才,突出技能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科教育的完備,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培養應用型的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這種傾向不利于高職院校美育文化建設,因此在高職院校教學中要轉變這種觀念,改革創新,改變這種現狀,重視美育教學。
1.2 學生文化素養普遍偏低,實用化趨向明顯
高職院校教學受就業教學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技能教學占據高職教學的主導地位。高職院校的學生很多人認為來高職就學就是為了學好一門技術,然后好就業,所以學生學習的時候注重對技能的學習。再加上高職院校的學生本身的文化素養普遍偏低,對于美育的了解較少,認為高職院校的美育教學就是“偏科”,在心理上就對美育課程不感興趣,除了對專業課程的學習重視以外,對于美育等綜合能力的提升壓根不關心,認為這些與日后的就業與發展無關。事實上,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提高職業能力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1.3 美育的教學資源相對匱乏,課程設置有待進一步優化
高職院校由于自身實力與規模有限,在美育教學的設置上并不完善。雖然目前很多院校開展了藝術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等,社團也開展了舞蹈社、文學社、書法社等藝術社團,為學生提供了參與藝術的平臺,為高職美育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這一塊的建設與專業課程的師資隊伍相比是極其有限的,老師也沒有更多精力投入藝術教育,學校的美育教學資源相對匱乏,開展活動受到諸多限制,沒有為學生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與此同時,院校領導與老師偏重理論知識和技能,輕美育教育,在課程的設置上就不合理,以至于學生接觸美育的機會微乎其微。
2 高職院校美育文化建設的對策分析
2.1 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
高職院校教育培養的是專科學歷層次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專業知識過硬,且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人才。將開展全面素質教育作為高職教育的基本目標,將美育教育提上日程,受到學校老師與學生的高度重視,讓美育教育成為高職院校教育的一個完整的組成部分,發揮美育教育的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2.2 改革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要想進一步發展就必須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在人才培養方面改革創新。將高職美育教學納入必修課,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學模式。例如設置美育教育中心,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計劃,合理設置美育課程等等,讓美育教育不是紙上談兵,真正實施起來。此外,重視教育教育的基礎設施的投入與建設,組織開展美育教學活動,讓學生對美育教學產生興趣。
2.3 重視美育教學的師資力量建設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在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不容忽視的。建設美育師資隊伍,一是樹立精品意識,美育教師自身的水平必須是過硬的;二是正確認知,加強對美育教育的重視;三是為美育老師提供交流的平臺,在教學科研方面提供資金支持,鼓勵教師從事美育研究。
2.4 多渠道實施美育教學
選取部分高職學生,根據調查統計,多渠道實施美育教學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得到的效果也更好。所以在實施美育教學的過程中,要開展各種豐富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興趣。例如開展美育專題講座,組織建設藝術社團,形成美育教育的有益氛圍,還可以與學生多互動,在活動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學生在無形中感受美育的魅力。
2.5 積極尋找美育教學的方法
美育涵蓋范圍較廣,在美育教學中要摒棄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一定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應該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勇于思考,敢于發現,善于討論,大家一起來發展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當然,在美育課程教育中,還應穿插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有關學科知識,讓學生不僅學到專業知識,還享受美育的魅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探尋真、善、美,發掘美育課程的真正內涵,便于在日后的工作與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全面發展,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才。
3 結語
美育不是簡單的技能教學,而是美育文化建設,是將美育深入教師與學生的心中,培養更全面的學生。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對美育教學的支持,加大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完善美育教學的基礎設施配套,積極探索高職院校美育文化建設,加快改革創新進程,爭取建設一個全面的美育文化體系,為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熊平秀.新時期大學美育教育的內涵及其結構分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6).
[2] 許金.美育命題的現代性轉換[J].濱州學院學報,2005(04).
[3] 許冬玲.論美育對大學德育的促進作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3.
[4] 鞏琦.論美育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促進作用[D].山東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洪青(1983—),女,湖南人,本科,講師,專業教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