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是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之下,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走上現代化發展之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推進已然成為中國治國理政的重要舉措。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大力弘揚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使其能夠在新時期永葆生機與活力,本文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背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之路進行探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傳統文化;現代化
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血脈,也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中國悠久的五千年文明歷史孕育了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它們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精神。當前,我國發展已進入新常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不移地將馬克思主義當作行動指南,積極探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整合路徑,以促使傳統文化快速實現現代化轉型。本文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歷史背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就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之路進行探討。
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的關聯性
1.1 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所依賴
受傳統思想觀念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有精華,也存在少量不能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部分,因而需要一種與時俱進的先進思想來引領其進行轉型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結合中國具體實際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其要義之一就是將馬克思主義融入中國優秀文化之中。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的出現和發展與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程相似,都是不斷革故鼎新、推陳出新,以解決人類社會存在的實際問題。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特征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它們具備融合的條件,在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的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可以為之提供重要的指導和參考,因此需要加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1]
1.2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夯實基礎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仁人志士曾以各種代價去探尋中國未來發展的出路,但遺憾的是均擺脫不了失敗的結局。直到馬克思主義涌入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中華民族重獲新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發展過程中保留了那些扎根在西方土壤中的先進思想文化,并以人類解放與發展為己任,充分結合中國國情,尋求與中國文化結合的方法與途徑。而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特別是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的任務也在不斷發生改變。只有堅定不移地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深入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將其用于指導中國具體實踐,才能將馬克思主義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從而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并更好地為其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和目標。[2]
1.3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加快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
我黨從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根本指導思想。但是就現目前而言,我國的國民綜合素質和社會生產力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地區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效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既有物質方面的,更有精神層次的,因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文化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積極推進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運用優秀的傳統文化來教育和感化群眾,能夠有效促進群眾整體素質的提高,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筑牢群眾基礎,吸引更多的群眾自覺、自愿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擁護者和支持者,從而加快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
2 建國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后,我黨在總結和繼承新民主主義革命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并在全國各地開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教育活動,以此來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取精華、棄糟粕。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的正式建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哲學、歷史、教育、科技等各個領域已經與我國當時社會主義建設保持一致。此后,黨中央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傳統文化向著現代化方向轉型發展。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等方針,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未過多久,由于黨內“左傾”思想的滋生和“以階級斗爭為綱”政治路線的影響,我國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的步伐受到阻礙。直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黨中央陸續開展撥亂反正工作,才得以重新推進我國的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并不斷總結以往在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根據國情提出了“科教興國”等治國方略,再次豐富了黨的文化思想,推動了我國文化發展邁向新的臺階。隨著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要以堅持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其影響作用,逐漸轉變國民的思想與行為方式。歷史的實踐證明,只有堅定不移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積極主動地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有機融合起來,讓傳統文化逐漸煥發出新時代的生命力,推動其成功地向現代化轉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3]
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之路
3.1 在積極弘揚主旋律的基礎上保持文化多元性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背景下,要想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首先需要大力弘揚主旋律和正能量,緊密圍繞我黨意識形態、先進理念,推動社會主義優秀文化持續向前發展。[4]同時,為了確保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客觀需要均能夠得到滿足,就必須對傳統文化的多元性進行提升。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我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這也使中國文化有機會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客觀認識和充分尊重文化之間的異同,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各種先進、優秀的文化,使“多樣”與“一元”能夠和諧統一,并促使它們相互借鑒、吸收,共同成長、進步,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轉型。
3.2 全面發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產業
改革開放使各種社會思潮涌入我國,特別是現在新媒體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和應用,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有了相應的轉變,單一落后的文化產業已經很難滿足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需求,因而亟須進一步加大文化建設力度,積極全面地發展文化產業,并不斷增強其內容的豐富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文化。比如,央視節目《經典詠流傳》通過演繹流行音樂來傳頌古詩詞歌賦,還有一些年輕人玩cosplay,與現代網絡相結合,以別樣的風格呈現其對傳統文化的體會等。用這些新穎的方式展示和傳播傳統文化,不僅擴大了傳統文化的影響范圍,打破了人們的思想桎梏,同時也更加有益于多層次、全方位地展現出文化的豐富內涵,能夠更好地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3.3 善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教育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元素,高校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積極開展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同時樹立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主動參與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發展的過程中。[5]例如,可以將優秀古典文學內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引導學生效仿、學習傳統文化和圣人先賢的優秀品格,提升自我道德品行及修養;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在重要傳統節日組織學生舉辦各種慶祝儀式,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正確引導學生成立和參與各類社團組織,開展積極向上的社團活動,讓傳統文化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中走入學生心中。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方向指引,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則能夠有效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化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只有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作用,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全面發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產業,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才能推動傳統文化更好、更快地實現現代化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規范操作與日常管理[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9(01):19-28.
[2] 袁娜.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推進茶文化建設[J].福建茶葉,2018,40(12):493.
[3] 王曉騫.茶道的中和哲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J].福建茶葉,2018,40(12):425.
[4] 劉歌德,曾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永遠在路上[J].前進,2018(12):21-23.
[5] 李軍時.從現代新儒家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視角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甘肅理論學刊,2018(06):50-55.
作者簡介:郭亮(1984—),女,湖南株洲人,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