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嵐??
摘 要:每一個“大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就是一次“放”和一次“收”的過程,構成了教學過程中“一放一收”的有機結合。數(shù)運算的知識在整個小學數(shù)學中所占課時數(shù)較多,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中之重,蘊含豐富的育人價值,最能體現(xiàn)老師課堂上“放”與“收”的節(jié)奏。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連續(xù)進位的筆算乘法》為例,闡述“放”與“收”結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實施。
關鍵詞:新基礎教育;開放與回收;互動生成;重心下移
一、 重心下移,有效點撥
追求教學過程中真正的“開放”,第一步就是強化“重心下移”,把大問題真的“放下去”。新基礎教育強調:“真放是指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獨立地面對問題,并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傳統(tǒng)教學使老師習慣了提出問題由學生舉手回答,讓幾個學生“接力”回答,代替沒有舉手的學生思考。其實這樣的問答方式十分缺乏學生立場,只有個別學生參與了思考和表達的過程。要實現(xiàn)“真放”,首先要相信學生,要舍得給足夠的思考和交流時間,其次要求老師要隨著學生的生成情況進行適當?shù)狞c撥,讓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生都積極參與互動。
《連續(xù)進位的筆算乘法》的教學是在不進位和進位筆算乘法教學之后進行的,學生經(jīng)歷連續(xù)幾天的筆算演練后,面對24×9要求計算結果時,第一反應自然是用豎式來計算,而且大部分學生都能用已有經(jīng)驗算出正確結果,甚至沒有意識到這新課到底“新”在哪里。教師引導的作用在這里就十分重要了,“大家都能用豎式來計算,還有其他計算方法嗎?”像這樣適當?shù)狞c撥,能幫思維層次較高的學生打開思路,喚醒對口算、巧算等方法的知識儲備。如果學生仍無頭緒,教師甚至可以更明確地引導學生思考“9很接近幾?”。在這個“放”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生成了各種算法,成為“收”的最好資源。
二、 回收資源,反饋提升
追求教學過程真正的“開放”,第二步就是強化教學“資源回收”。《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指出:“把學生解決問題的不同狀態(tài)和相關資源采集上來,使學生生成的基礎性資源能夠成為生生、師生互動性資源。這樣,教學就有可能對學生的各種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傳統(tǒng)教學注重結果大于過程,使老師為了增加練習時間,壓縮了新知的探究時間,導致對資源“視而不見”,對探究過程“走過場”,課堂教學“為開放而開放”的現(xiàn)象。這些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行為,都是教學重心太高的表現(xiàn)。教師應“變只關注正確答案為重視各類生成,包括意外、精彩、不同、錯誤的回答,作出適當?shù)姆治龊徒庾x,把學生的不同生成作為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應“變只關注結果的呈現(xiàn)為重視學生思維狀態(tài)中相關信息的捕捉,把學生思維過程的外顯作為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教師應“變‘湊多個學生的答案為使每個學生逐漸形成有序靈活結構的思維路徑”。
在《連續(xù)進位的筆算乘法》一課中,學生圍繞24×9的計算探索中產(chǎn)生了正確和錯誤的筆算資源、不同的巧算資源、估算的嘗試等不同生成。為了達成本課“掌握筆算方法”的基本教學目標,教師在“收”的時候分兩個層次來處理生成資源。第一層次,每個學生掌握筆算方法。學生在獨立動筆筆算的基礎上,對筆算的方法有自己的認識,此時進行有效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糾錯,反饋時簡單點評典型錯例(如進位沒有加上去),把重點放在能正確表達乘的順序、積的位置和加進位的過程上。而后不急于分析其他算法,而是枚舉一系列具有“連續(xù)進位”特征的乘法算式,讓學生鞏固筆算方法,從而歸納筆算法則,達到基本教學目標。第二層次,讓具有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能習得多樣算法。24×9這一例題的數(shù)據(jù)有明顯可“湊十”的特點,雖然學生沒有學過乘法估算,但卻有一個數(shù)乘整十、整百數(shù)的經(jīng)驗,一部分同學在老師的點撥下能形成24×10-24或24×3×3的巧妙算法,他們就成為引領其他學生思維的生力軍。在交流過程中,算理的清楚闡釋,讓大部分學生理解24×10-24的巧算原理,并通過枚舉同樣算法的算式,檢驗學生對“乘數(shù)接近10”這一可以巧算的數(shù)據(jù)特征有真正的認識。算法多樣和靈活選擇是運算教學課的高標要求,巧算要融入計算教學中,同時又不掩蓋“筆算為主”的教學目標,靠的是老師的“真放”和“收”的層次的設計。
三、 合作學習,高效互動
計算教學的課堂容量也是值得老師們注意的,量的積累有助于質的飛躍。課堂練習也是一次“放”,學生獨立計算,那么如何“收”才能更高效?在多次磨課中,由于《筆算乘法》目標定位較低,一節(jié)課只圍繞兩道題進行單一的筆算,課堂低效。最后嘗試用題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練習鞏固的方案,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也激發(fā)了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同桌兩人,一個完成“37×4、68×3、215×7”,另一人完成“92×8、46×4、824×5”(較快完成的可繼續(xù)完成對方的題目),而后交換互評,由于對方的3題與自己的不同,因此評判前要一一算過,等于用不同形式做了6道題。這樣合作學習的形式,不僅保證了練習量,也讓學生體驗了亦師亦生的雙重角色,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練習積極性,促進了生生間的互動。
一節(jié)課的設計應有層次感和推進感。放,學生思考核心問題;說,學生交流想法;收,觀察發(fā)現(xiàn)對比總結;練,高效練習鞏固;長,方法多樣思維提升。通過實踐研究,讓“重心下移”不再停留在字面上,而是真正落實到課堂中。相信學生,核心問題干脆放手讓每個學生思考、動筆,教師關注學生思考的動態(tài),靈活做出適當?shù)囊龑В蜷_學生的思路,孩子的思維廣度、深度才能得到提高。這樣的“放”“收”結合的課堂教學不同于以往的“公開課”,少了許多作秀的成份,“放”“收”結合的課堂不再只是對聽課老師展示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不再只是優(yōu)秀學生積極發(fā)言的展示場,而是扎扎實實地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的真實有效的“活”課堂。
參考文獻:
[1] 張向眾.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 吳亞萍.“關于小學數(shù)學數(shù)運算”的專題報告[R].
[3] 吳亞萍.算法多樣化的背后——兼論數(shù)學教學的真實意義[J].小學數(shù)學教師,2006(1).
作者簡介:陳永嵐,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檳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