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教學觀念陳舊、方法單一、教學與生活脫離等,以至于小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有待提升。本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中心,首先對其內容加以分析,然后探討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語文閱讀;轉變觀念;拓寬范圍;生活教育
閱讀是增長見識、拓展視野、提高修養,促進自我升華的活動,閱讀教學除了搜集獲取信息,還要學會甄別,從中獲取有價值的部分。除了提高閱讀能力,還要提高寫作、口語等方面的能力,進而催生生活意識,感悟生命。閱讀習慣應自幼培養,就國內而言,小學閱讀教學現狀并不理想。為滿足社會對新型人才的要求,應更新思想理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實現閱讀教學生活化,從而解決教學和生活實踐相脫節的不足。
一、 轉變閱讀教學觀念
語文閱讀是小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渠道,閱讀什么、怎樣閱讀非常關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強調讀活書、活讀書,教材應結合生活,以生活為中心,而不是以純粹的文字為中心。就語文閱讀教學而言,必須做到“從生活走進課堂、從課堂走向生活”,促進生活和課堂的完美融合。同時,建設能動的閱讀教材,不局限于課堂和課本,而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養成閱讀的習慣。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了解學生的生活,根據其接受能力和知識儲備情況采取適宜的策略。以《普羅米修斯盜火》一課為例,小學生從小對中國神話故事耳濡目染,對希臘神話的人物設定不太熟悉。這就要求教師先以生活化的語言介紹背景文化,引導學生將希臘神話和自己日常的生活建立聯系,再介紹普羅米修斯、宙斯、赫刺克勒斯等角色時,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而在一些古詩詞、文言文教學中,由于時代久遠,存在著諸多理解上的障礙,教師應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想象進行還原。此外,教師還要在教學中提升生命意識,在《七律·長征》中感受紅軍勇敢頑強、不畏艱難的革命精神,在《海倫·凱勒》中學會珍惜生命,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埃及的金字塔》等課文中感受藝術和智慧之美。
二、 拓寬閱讀素材范圍
我們知道,語文這門學科在生活中到處都有體現,而實際上,生活本身就蘊藏著無涯的知識。教學生活化的目的就是為了在課堂之外,挖掘生活這座寶庫,充分利用其中的教學資源。語文課本是最直接的閱讀素材,在素質教育環境下,無論是所選文章質量,還是整體的協調,都更加科學,符合現代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但畢竟內容有限,不能將全部生活囊括其中,而且當前社會瞬息萬變,應拓展閱讀范圍。一方面是指增加課外閱讀,教師和家長有責任引導并幫助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在推薦課外閱讀材料之前,可先開展調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予以有針對性地推薦,如《草房子》《哈利·波特》《兒童哲學智慧書》等。另一方面,學會觀察生活、觀察自然萬象,并能夠獨立思考,把自身所學與所思相聯系,最終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三、 靈活運用多種方法
方法是否合適,對教學效果影響很大。新教育環境下,相繼產生了許多新方法,教師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還應主動學習,掌握多種教學方法并靈活運用。比如創設情境法,對于一些學生難以真切感受的現象或場景,為增強情感體驗,可通過多媒體等手段創設相應的情境。在《艾滋病小斗士》一文中,學生顯然不可能親身經歷,對艾滋病的了解也極少。教師可在網上搜索動畫剖析艾滋的教學資源,利用動畫形式,令學生對艾滋病有個初步認識。然后,播放與課文有關的視頻,引導學生把自己代入到那個特殊情境,才能真切感受到主角恩科西的無奈和可憐,學習他坦然面對、頑強斗爭的精神。
再比如角色扮演法,在《三顧茅廬》一課,可安排學生扮演文中幾個角色,先令學生根據之前對人物的了解進行對話,完成教學任務。在之后的拓展訓練環節,可令學生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把文章背景放于日常生活中進行對話,以加深對不同人物性格的理解。
四、 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四項基本能力,彼此之間聯系緊密,尤其是閱讀,可以培養語感、積累素材,對提升其他三項能力大有裨益。在教學中,教師應貫徹新理念,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習《村居》《宿新市徐公店》兩首古詩時,記憶背誦和理解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熟練地在現代話和文言文、書面語和生活用語之間轉換。可留置作業,令學生用散文、敘事文等不同體裁,對原詩進行再加工。
作文對多數小學生而言很難,要么沒話說,要么太啰嗦沒重點,要么無病呻吟。這與其閱讀水平有關,為提高寫作能力,在閱讀教材和名著的同時,還應融入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比如描寫人物,就要突出人物的立體感,讓人讀過能感受到就是生活中周邊的人。描寫景物時,盡可能地捕捉到具體的一點,展開詳細的描寫,在不失真實的基礎上,可以適當融入自己的想象,或者穿插詩詞名句、神話傳說在其中,以增添文采。
五、 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多開展實踐活動,積累生活經驗,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解決過去的脫節問題。比如,舉辦故事大會、朗誦比賽,要求學生在教材之外拓展閱讀,所講故事不能是教材中學過的,而應是新故事。朗誦是閱讀的一種形式,對氣場和情感極為重視,尤其是后者,學生只有在深刻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才能表達出作者在創作時的情感變化,而這無疑很考驗功力。每節課前,可安排學生上臺演講三分鐘,可以讀一首詩,可以分享一則新聞,也可以談談學習心得。另外,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實踐項目,比如找錯別字,搜集生活中見到的錯別字并記錄下來。對于一些自然科技的文章,則適合去觀察印證。
總之,閱讀在小學語文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要提高整體閱讀水平和個人閱讀能力,有很大的難度。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強調教學的生活化,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夠有效地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麗君.學習生活中的語文,在生活中學語文[J].都市家教月刊,2017,27(7):115.
[2] 金麗娟.淺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中的運用[J].作文成功之路,2016,37(8):29.
[3] 尚潔.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實踐[J].課外語文,2016,24(5):113.
[4] 夏志娟.基于陶行知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教育科學,2016,28(11):76.
[5] 張英云.徜徉生活:語文教學的新境界——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德育,2010,28(12):32-33.
作者簡介:譚凈,一級語文教師,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相城區黃橋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