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虎杰
【關鍵詞】 少數民族 ;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心理特征;內容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6—0020—01
一、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
1. 對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現狀不了解,缺乏特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與地區實際相結合來進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勢下對少數民族學生獨特的心理狀況、性格特征、少數民族本身文化傳統、風俗習慣與現代文明的沖突只有感性認識,缺乏系統的理論升華,這導致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針對性不強、民族特點不突出,致使整個學校整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亮點仍然不突出。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有待建設,師資力量薄弱。班主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由于缺少專業的、有扎實基礎的班主任隊伍,班主任的選聘依靠的都是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在面對學生生理、心理等特殊問題時往往憑借以往的經驗來處理,缺乏科學的理論為指導,致使對中學生身心等方面良好的發展沒有做到足夠的多的引導。
3. 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教育缺乏合力。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少數民族生活質量的提高,思想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家庭紛紛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學習,但由于教師隊伍的不足,使課堂紀律受到嚴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無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同學生的個性差異有機結合。
二、把握少數民族小學生心理特征
1. 少數民族小學生民族意識強烈,希望得到理解與支持,但自身的開放度不夠,少數民族小學生有著強烈的民族情感,但也非常渴望與周圍人進行交往并得到周圍人的理解與支持,非??释谂c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增強彼此的了解。
2. 少數民族小學生積極進取、渴望成功,但自身學習基礎較差,學習壓力較大,自卑感較強,少數民族學生的積極進取、渴望進步、渴望成功的愿望非常強烈,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表現得特別突出。對學習產生恐懼,有較強的自卑感。
3. 少數民族小學生誠實守信、友善好客,但其生活文化獨特,人際交往困難、孤獨感較強。少數民族小學生受原生態生長環境的影響,一般比較熱情好客,內心渴望廣交朋友。但是,由于受生長環境的社會關系的制約,他們與外界交往少,人際關系單純、面窄,社會化程度還不夠高。 同時,由于少數民族獨特的語言、文化、習俗等,與其他民族的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多,喜悅沒人分享,郁悶沒人溝通,表現出人際交往困難,普遍有較強的孤獨感。
三、 積極拓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1. 民族認同與民族融合。民族認同是一個復雜的結構,它不但包括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 而且還包括個體對自己所屬群體的積極評價,以及個體對群體活動的參與度等。簡單地講,民族認同是某一民族成員對不同民族及其文化的一種態度。
2. 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社會發展為個人發展提供物質的、 精神的歷史條件,決定著個人的發展;個人發展既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內在尺度,又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內在動力。二者是一個雙向同步的統一運動過程,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同時,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存在著諸多矛盾,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在目標上的錯位、在發展過程上的沖突,使社會越發展個體要求越多,如何協調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少數民族學生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也存在著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協調發展的問題。
3. 科學的世界觀與法制教育。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風俗習慣在民族中影響深遠。我們在對其進行思想教育時必須考慮到這個因素,促使其形成科學的民俗觀,對民族風俗習慣有一個科學、客觀的認識,辯證地看待民俗在人類發展史上的作用,發揮民俗在文化、道德、社會穩定上的積極作用。積極教育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作法是積極引導,使民俗和愛國相統一,引導民俗中的有益成分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服務,為社會做出貢獻。法制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加強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是提高其綜合素質的重要依據。
四、少數民族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切入點
1. 打開心靈的圍欄, 多種形式的交流。針對少數民族小學生普遍自卑感、孤獨感較強,自身開放度不夠的現實特點,我們必須主動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這種交流可以是單向的、說講式的交流,也可以是雙向的、互動式的交流;可以是一對一的單獨的交流,也可以是集體式的交流;可以是師生式的也可以是朋友式的;可以是心理沙龍,也可以是上課似的交流。通過交流,使學生真正打開心扉,真正融入到集體的大家庭中來,通過交流,增進了解、消除隔閡,真正實現心靈的暢通。
2.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在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在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學校教師特別是輔導員老師對少數民族同學的關注關心。二是對少數民族學生的關懷必須是體貼的、長期的、持續的。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