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關鍵詞】 寄宿制;問題學生;心理;現
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6—0022—01
學校布局的調整促進了寄宿制學校的發展,而其更以優質的教育吸引了廣大學生。 寄宿制學校有著豐富的學習、生活教育資源,但也存在著學生生活體驗、親情體驗的缺失問題。再加上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主動性、自我控制能力、辨別是非等基本能力本來就差,再加之缺乏必要而及時的督導與鼓勵,必然會使他們在學習上失去動力,在思想品行上放任自流。因此,有必要進行農村寄宿制學校問題學生有效性管理的探索。
一、心理問題現狀
1. 價值觀缺失。學生正處在自制力較差的階段,需要父母的監管。而父母又長期在外務工監管不到位,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于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以求心理負荷的釋放,最后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還有部分父母認為自己不能在孩子身邊給予精神上的關愛,所以在物質上補償,子女對物質和金錢的需求父母都盡量滿足。造成了教育的缺失與放縱,使孩子擁有過度自由的空間,養成了奢侈浪費。
2. 耐挫能力差。住宿學生原來在家依賴父母,在校靠老師管束。現在突然家長靠不上了,老師的照顧又是有限的,緊張的學習生活和激烈的學業競爭,加之家庭親情的缺失,給很多學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較低,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遇到挫折不是勇于面對,而是逃避退縮,心理壓抑,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3. 社會沖擊力。一段時間以來,格調低下的,充滿暴力的,黃色內容和恐怖的影視書報充斥市場,屢禁不止;農村“六害”中的“幾乎全民參與”的賭博,嚴重影響到了學生的心理活動,給學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為模式,無意中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
4. 戀家思想嚴重。學生原來食宿在家,父母照顧得多,關愛體貼交流多。現在寄宿在學校,學生一個學段回一次家,家長和孩子的聯系溝通自然減少,缺少了一份關愛和監護。由于孩子在校行為上缺少監管,自控能力差,易養成好逸惡勞的不良習慣。心理上缺少疏導,感到緊張和焦慮,產生被遺棄的感覺,表現出孤僻、沉默寡言、內向等不良情緒。加之學業壓力很大,生活還得自理。所以.學生自然產生了濃厚的戀家思鄉情緒,嚴重地影響到了他們的人格品質形成和學業成績。
二、有效應對策略
1. 重視家庭教育。①家長要處理好務工與教育孩子的關系,不能只顧眼前的經濟利益而誤了孩子的一生。即便被生活所迫外出工作,也要經常通過各種方式與孩子溝通交流,關注孩子的身心變化,隨時傾聽和解決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適時融入教育。②父母要主動向老師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了解孩子每一個階段的成長變化。總之,父母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把精神上的關愛和物質鼓勵結合好,使孩子感受到親情和家庭的溫暖。
2. 強化學校教育。首先,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的焦慮情緒。教師可通過談心,及時排解問題學生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真誠地關愛、取得學生的悅納和信任,就會把你當做最親近可信賴的人,就會對你吐露心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并且能將教師的要求化為具體的行動。從而喚醒他們的進取意識,逐步調整學習心態,消融焦慮情緒。其次,優化教學方法,豐富校園生活。教師要貫徹好課改理念,課內組織好小組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合作,廣泛交流,逐步克服不善交往的心理障礙。同時,學校要精心策劃組織好各種課外活動,如唱歌、游戲、體育活動、演講、各種競賽,等等。給學生提供參與交流的機會,使學生一技之長得到展示,壓抑的心理情緒得到釋放。
3. 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作為主渠道,通過活動課對學生進行集體心理輔導。針對不同學生的自身特點,對學生開展個別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此外,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獲得心理健康輔導。
4. 家校攜手育人。首先,孩子遠離父母,時常會有孤獨感,會有莫名其妙的煩惱,因此我們要創設寬松和諧的班集體,充分發揮學生集體的教育功能。同時,在學習方面,除老師熱心輔導外,班級也可以組建學習小組,,以便遇到學習難題時能夠得到及時解決,讓寄宿的孩子在生活學習上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其次,通過及時溝通,向家長宣傳正確對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讓他們對子女的期望適中,不斷提高家長的心育意識與水平。同時學校要建立家校聯系卡,要求每周與家長聯系反饋一次。同時,家長也可以及時從教師那里獲取有關自己孩子的信息。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農村寄宿制小學問題學生管理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7]GHB1301)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