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秀
【關鍵詞】 留守兒童;良好習慣;家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9—0029—01
農村留守兒童多數由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撫養,或嬌生慣養,或不懂教育方法,導致孩子的身心發展、行為習慣受到了極大的制約,甚至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筆者在農村小學工作了三十多年,有著18年班主任和25年校長的經歷,特別是自2012年蘭州市高新區定遠小學建成寄宿制小學以來,筆者將學校管理的重心放在了寄宿學生的管理上,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傾注了很多心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將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一點心得分享給大家。
一、加強家校合作是基礎
留守兒童,特別是寄宿留守兒童在學校表現比較任性,如,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晨起來不認真疊被子、搞衛生,上課聽講無精打采,作業不按時完成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長在家里對其缺乏培養和指導教育,導致其不良習慣短時間內得不到糾正。針對這些情況,學校可采取定期家校溝通交流的措施,規定每學期家長必須有兩次、每次一天時間到學校全程跟蹤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和班主任、任課教師交流,共同制訂教育方案,取得的效果甚好。如,學生張某,是一名男生,父母在蘭州跑出租,白天黑夜上班,無暇顧及孩子,偶爾回家一次,除了給孩子買一些玩具和零食外,沒有時間也沒有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導致孩子問題很多,在學校稱王稱霸,無所不為,班主任讓家長到校溝通,父母稱很忙,從不到校,爺爺奶奶來了也無濟于事,于是筆者親自和他父母親談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后來約定他的父母親至少有一人每學期必須有兩次以上的到校跟蹤學習,通過一年多的堅持教有,這名孩子成了班級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因此,加強家校合作,是教育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途經之一。
二、熱愛學生是關鍵
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說,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留守兒童,特別是單親留守兒童不光在家教上有缺失,生活上有困難,更重要的是他們缺少親情的關愛,導致心理發生偏差,不和其他學生交流,也就是不合群,總覺得低人一等,特別是到五六年級或者剛進入青春期時,這種表現尤為突出。這些孩子很容易自暴自棄,這就需要教師們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他們,讓他們把缺失的愛彌補回來,重新拾起人生的信心,完成自己的學業。我校有一位劉老師,她班上有一位女生王某,因父母離婚,母親改嫁,致使她缺乏母愛,從不在別人面前提及自己的母親,有一次,劉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媽媽》,她不但不寫,而且一直在哭,當劉老師了解情況后,就把她當作親生女兒一樣看待,除了在學習上給她開”小灶”外,還利用自己住校的便利條件,給她做飯,交流心事,通過不懈努力,這個孩子性格變得活潑了,學習也進步了。所以說沒有愛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融化學生心靈深處的堅冰,才能使學生健康成長。
三、參加興趣活動是有效載體
留守兒童,特別是單親留守兒童,由于缺乏親情的關愛,得不到正確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在校表現很不正常,多數孩子養成了孤僻的性格,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心理很不健康,這就需要學校提供適合其發展的學習空間,幫助他樹立信心。我校有一位山區女學生王某,父母離異后,她一直由姥爺看護,父親離異后不知去向,母親又到蘭州重新組織了家庭,很少來學校關心女兒,一至三年級她都由姥爺每周日送至學校,周五接回老家,該生非常聰明,學習出類拔萃,但是在五年級時,我校組織學生去杭州參加科技比賽,該生積極報名參加,出于安全考慮,學校規定必須有家長陪伴,但她母親因忙不去,于是取消了該生的比賽資格,給孩子造成了很大打擊。有一次,她在宿舍拿著水果刀試圖割腕,還說“活得沒意思了”等消極話語,生活老師發現后立即向我進行了匯報,我和班主任、生活老師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并讓其擔任科技活動組組長,承諾下次一定讓她參加比賽,同時也規定她母親每周周末必須親自接送學生,加大家校合作力度。孩子通過在興趣小組的積極參與,各方面都有了進步,并在蘭州市組織的科技比賽中多次獲獎,找回了自信。
關愛留守兒童,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是當代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擺在廣大一線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需要我們去不斷研究,不斷探索,真正做到使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