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華紅
【關鍵詞】 小組合作學習;初中英語;圖式閱讀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9—0075—01
一、問題的提出
英語閱讀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行的課程標準明確表明:初中英語教學主要是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以教師為中心的思想使得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長期以來沿襲著以教師講解詞匯、語法、分析句法為主要內容的“自下而上” 或“自上而下”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認知水平、閱讀技能及整體英語水平的提高。本文在對目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圖式理論、合作學習理論和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等理念,探討在初中英語圖式閱讀課上如何激活學生閱讀圖式;與閱讀課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通過小組活動開展圖式閱讀教學是否對初中生英語學習產生影響。
二、開展初中英語圖式閱讀教學的理論基礎
1.合作學習理論。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20世紀 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我國自90年代初期起,在課堂教學中開始引入小組活動。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J·R·嘎斯基認為:“從本質上講,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形式,它要求學生們在由2~6人組成的異質性小組中一起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在每個小組中,學生們通常從事于各種需要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學習活動。”
2.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20世紀70年代末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的"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 是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但對我國的英語閱讀教學同樣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輸入假設是指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根據這個假設,語言輸入話語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學習者只要能把以前的知識經驗和現時語境、上下文等聯系起來并獲得可理解性語言輸入,語言習得與學習就會取得進步。 輸入假設重視學習者理解輸入材料時所獲得的較高一級的語言形式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這種印象的有無和深淺與學習者的情感密切相關,并決定著語言習得是否成功。由此,克拉申又提出了“情感過濾”假設。他認為,學習者在吸收語言輸入的過程中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語言吸收障礙,阻礙了學習者把可理解的語言成份全部運用在語言交際中,他把這種障礙叫做“情感過濾”。“情感過濾”是無意識的,是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慮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慮阻礙了學習者形成對語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學習者在交際中不能自如地對語言形式進行排列組合。
三、小組活動形式下初中英語圖式閱讀課堂模式
1.編組:編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目標等差異,盡量求平衡,以免出現學習上的兩極分化和忽冷忽熱現象。每個小組選一個成績較好、平時較活躍的學生當組長。每位學生輪流當記錄員,記錄好每次活動中各個成員的工作安排及所獲得的信息和該節課的評價情況。要確保每位組員都能擔任一定的角色,承擔一定的責任。
2.小組活動卡的使用:每個組員可設兩個小組活動卡,一個是大方塊形(big square),主要用來討論問題;另一個是小長方形(small oblong),即姓名卡,主要用來回答問題。這兩個卡主要用來檢查小組課內外活動情況,可用在閱讀的各個階段。
3.課堂合作模式
教師要精心設計各項數學任務,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小組活動來合作完成。圍繞課文內容提出的討論話題(topics),在對一些深層次問題的理解上,應力求具有開放性。
(1)激活形式圖式的閱讀模式 。主要在“讀前”實施,以討論為主。除了教材中已有的設計外,教者要根據相關內容(包括口語、聽力等)再整合,設計3—4個問題,并組織學生對課文標題、時代背景、插圖、體裁等展開討論,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從而激活形式圖式。
(2)激活內容圖式的閱讀模式。主要在“讀中”實施,先略讀寫題綱,再細讀辨主題句、難句、長句、寫作特點等,最后分小組進行討論、分析、共同推斷,以激活內容圖式。
(3)激活文化圖式的閱讀模式。主要在“讀后”實施,小組根據讀前、讀中的一些活動,概括、小結,回答“讀后”問題,集體完成小組報告,并進行組間匯報、表演、英漢語篇比較等,完成對整篇文章的欣賞、理解,以激活文化圖式。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