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芳
摘要:音樂教學模式是將理論與實踐密切聯系起來,它不單是對教學理論具體化,還對教學實踐經驗進行了系統性的概括。新的教學模式就要體現其在教學中的優越性。如何才能充分體現音樂教學模式的優越性?本文從幾個方面對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的新模式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屬于教學規律的外在形式,它的功能不僅對教師普及更豐富的教學理論,還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得以規范化,使得教學質量得以提高。新的教學模式就要體現教學模式的優越性。筆者認為,小學音樂教學模式在依據教學理論的前提下,結合音樂學科本身的特性,同時還要根據教學經驗才能進行,只有如此才能夠完美的體現其優越性,實現培養小學生音樂素養,提升小學生的音樂教學水平之目的。本文從當前小學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弊病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結合實踐,對小學音樂教學的新模式進行了梳理。
一、當前小學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沒有良好的創新教育環境,學生沒有主動性。
首先,由于應試教育導致學生的綜合水平不被重視,因此學校和家長對音樂教育的不重視,音樂成為了可有可無的學科。另外,教學方式刻板,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理念存在一定的差異化,因此教師對小學生音樂教育的重視方向不同,這就很難做到在原有的基礎上為孩子打造出綜合教學培養。音樂的培養不是單純的理論基礎疊加,不等同于其他學科的培養模式,小學音樂教育的培養重在開發學生的自身興趣愛好,重點在于保障孩子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藝術素養,獲得學習樂趣,獲得知識構造,而當前的小學音樂教育當中,更多的情況下恰恰是孩子缺乏這方面的呵護,常常是教師提出方向,學生遵從教師的意愿而進行學習,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缺乏主動性。
2.小學音樂教學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阻礙了創新的發展。由于小學音樂課程不是小升初必考的課程,因此不能像語數外那樣引起學校的重視,因此小學音樂教師隊伍當中存在著專業化不高的現象。再加上各大學校招收教師標注不統一,一些學校招收的教師看中教師的綜合素質,一些學校招收教師看中理論基礎,因此這對小學音樂教學就產生一定的片面性限制,教師只能在自己專精的領域中進行教學輸出,無法利用綜合教學方式對小學生進行音樂啟蒙,因此阻礙了創新的發展。
二、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學有效模式研究
1.打造師生合作,共同探究的融洽模式。
小學音樂教學更應當偏向教師和孩子的溝通,搭建起雙向的教學橋梁,讓孩子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徹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保障孩子能夠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成長學習,正確的引導孩子積極學習。在動態的音樂探究活動中,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能暢所欲言,相互信任、相互協調、相互合作,教師對學生的合作表現給予指導和鼓勵,為他們創設自主探索,合作展示的舞臺,學生體會到主動獲取知識帶來的成功的喜悅,提升音樂感受力和審美力,教師也為學生的成長感到欣慰,充滿著相互尊重,相互鼓勵,構成互助合作的融洽的師生關系。
2.構建信息化教學模式。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和特性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學生通過現代科學教育技術傳遞出的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信息化教學模式主要是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來構建不同的學習環境。它具有多媒體性、網絡性。這種教學模式就是盡可能多地調動網絡信息資源、教學媒體,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知識信息加工,使教師不再用注入式的教學方式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也不再被動的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在實際課堂中,可以按照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現豐富的圖像音頻,讓學生展開開放性的藝術聯想,并收集更多的音樂相關的信息和知識,幫助學生學會怎樣享受音樂、體驗音樂、學習音樂。信息化教學模式也提倡學生能在課外的時間通過網絡信息自由地學習,才能達到學生真正學會自主學習習慣。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欣賞課《賽馬》。先用多媒體播放音頻《草原就是我的家》,然后教師提出問題:這首歌曲所唱的“我的家”是哪里?(學生:蒙古大草原。)接著多媒體播放教學準備的教學課件,大量的草原風景圖片展現給學生,然后教師問:“看到草原我們會聯想到什么?”(學生:馬在奔跑、羊兒在吃草……)然后教師用多媒體播放音頻馬蹄聲,通過音頻馬蹄聲來引起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再介紹蒙古族每年一次的傳統節日“那達慕大會”,并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圖片,讓學生了解“那達慕大會”開展哪些活動,更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讓學生對蒙古族產生熱愛之情。接著多媒體播放樂曲《賽馬》,讓學生初聽樂曲知道這首《賽馬》里主要用的是什么樂器(二胡)。最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圖片,教師介紹二胡的形狀和構造。通過課件依次播放樂曲里出現撥奏、顫弓、滑音三種演奏技巧。學生了解二胡后,感受二胡的演奏技巧,從而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感知音樂的基本要素。
3.采用全面、立體、多樣的評價模式。
音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各環節采用開放的、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評價目標上多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的變化,而不僅僅是音樂知識的獲得。評價的標準要依據學生的前后發展進行適當調整,重視學生在音樂能力上的個別差異性,多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進一步合作探究學習的推進器。另外,由于每個人的音樂天賦不同,如果只是采取一種評價方式去評價學生,一些本來對音樂有著強烈的興趣的學生,會因為在這種評價中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而磨滅對音樂的熱愛,這是非常可惜的。音樂表現形式是多樣性的,評價方式也是多樣性的,要建立全面、立體、多樣的評價方式,如建立學生小組互評檔案袋,音樂成果展示欄、學生成長記錄表等等,將學生的平時表現記錄下來,除了教師評價外,還要結合生生評價;除了總結性評價外,還要加上形成性評價;除了對學生音樂知識技能的評價,還要對學生的合作水平、探究水平、自我管理水平進行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音樂合作探究中獲得成長。
結語:
音樂教學模式雖說是相對穩定的一種教學活動框架,但不是始終固定不變,對那些多變的教學情境來說,任何一種教學模式只能說用來作參照,很多教師想達到“教無定法”,那么教師就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才能,對教學模式靈活變通,才有可能的發揮出個性化教學模式,從而達到教學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