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燕
【關鍵詞】 小學語文;主題式課外閱讀;素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6—0101—01
《語文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規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但目前學生的課外閱讀是依靠個人興趣、愛好維系的獨立的讀書方式,表現出很強的個性化和自主化的特點,使得閱讀浮于表面,學生易淺嘗輒止,缺乏深刻的閱讀體驗。因此,針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某一主題選擇閱讀書籍或文本,指導學生閱讀具體做法,提高閱讀的質量和效率,使閱讀過程滲透人文精神。
一、激發學生進行主題式課外閱讀的興趣
“主題式課外閱讀”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之外,圍繞某一個思想主題、知識主題、文化主題或文學體裁主題等,選擇文本或課外書籍,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交流閱讀的感受體會,分享同一主題在不同個體閱讀經驗中的生成理解,最終達到求同存異的一種閱讀實踐活動。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尤為重要,這就要讓學生多閱讀適當的課外讀物。何謂適當?即指讀物在內容上要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與學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與人性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息息相通,讀物的表述水平略高于學生,語言在現實交際中具有廣泛實用性和較高的使用頻率,并為學生所喜愛。學生在教師有效地引導下,廣泛開展主題式課外閱讀,培養起持久、濃厚的閱讀興趣。
二、拓寬主題式課外閱讀的渠道
1. 親近人物。學生在課內學習了某位名家的文章后,教師可組織學生以這位作家為中心點,閱讀與他相關的信息,開展與此主題有關的閱讀實踐活動,構成一張輻射網,形成一個豐滿立體的認識,培植學生的文學素養。如,新美南吉,學生就是從課內閱讀《去年的樹》開始認識他的,然后課外閱讀其作品《小狐貍買手套》《白蝴蝶》等,由此可見,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2.體會情感。在放手讓學生閱讀的同時,教師要選定閱讀主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班級讀書會,如“走近親情”“走近自然”“感悟生命”系列主題閱讀。讓經典作品開始和學生親密接觸,不僅對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有了一定的促進,也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和探討中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達到研磨文字的功效,而且使學生通其情理、深化感悟,引起心靈世界的覺悟,從而激發其對書籍的熱愛之情。3.博采眾長。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不要求學生一定要達到多少讀書量,而提倡讓學生走進文學世界,讓文學走進學生的心靈。學生應該嘗試閱讀各種體裁的作品,如篇幅短小精悍的詩歌、散文、成語、寓言,內容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童話、神話、小說都應該讓學生感知、感悟。
三、開展主題式課外閱讀實踐活動
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進行若干次定期或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展開各類讀書活動。1.評閱讀之星活動。在每個主題閱讀過程中,都將學生的表現記錄在案并量化。比如,搜集到1條信息得1分,讀完作品得2分,在表演課上表演1次得3分等。在1個主題閱讀中得分前10名的,授予“閱讀之星”稱號。2.手抄報評比活動。讓學生利用電腦或手工制作1份手抄報,在教室外的走廊旁公開展出,學生互評,為學生們提供交流平臺和展示空間。3.舉行名篇名段背誦比賽。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以各種形式背誦經典作品,比誰背得多、快、準。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參與、競爭的意識,更有效地訓練了他們的閱讀能力。
四、營造親子讀書氛圍
要讓學生留一份熱忱給讀書,離不開家長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教師應努力發動家長積極參與親子讀書活動。家長是學生的經濟后盾,而現如今大部分學生家長愿意在教育和讀書上投入,愿意按照教師提供的課外閱讀書目買書,從而使學生能夠讀到更多更好的課外讀物。家長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會積極參加班級開展的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如每天督促學生讀半小時的課外書,檢查學生摘錄讀書筆記,每周抽出時間看學生的日記等。
總之,課外閱讀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課內閱讀的延伸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教師抓、學生讀,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將不再是一句空話。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