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坤
摘要:所謂導入語,就是一節課開始引入課題所講的話,又名導言,俗稱開始語或開場白。俗語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語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最佳狀態。因此,課堂導入語的設計對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導入藝術;探討
設計導入語要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選擇切入點,內容和方式必須獨辟蹊徑,富有新奇性,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但由于初中語文的教學內容多樣,文章的文體不同,風格也各異,這就決定其導入語的設計不能千篇一律,而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師本身的興趣愛好、習慣和知識儲備的不同,采用不同類型的導入語。
一、激情式導入語
對一些激情澎湃或感情蘊含深沉的課文,教師可在新課開始時,結合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情感,以飽滿的熱情,使學生對作者抒發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以引起學生的感情體驗,激發他們的情緒,產生內心的共鳴。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激情式導入語重在感染,以情動人,以景引人。它是利用感情共鳴的心理機制,使學生像演員入戲一樣進入角色,與課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最后通過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產生的內驅力來達到教學目的。因此,激情式導入的作用不僅僅是落實語言基礎知識,同時也是對學生的道德觀、審美觀的熏陶和提高。
二、設置懸念,激活思維
借鑒說書人“且聽下回分解”的奧妙術,在新課導入時,以懸念作為挑逗學生好奇的觸發點,會激發學生的興趣,產生推本溯源的學習欲望。如我在教學《魚游到紙上》一課時,先向學生出示裝有金魚的魚缸,然后問:“金魚是一種美麗的小動物,同學們見的金魚都是在水里游的,誰見過游到紙上的金魚?”這樣的導入既點明了題意,造成懸念,又喚起了想象。由于急于求答的迫切心情驅使,從而使學生產生了極大的探索熱情,學習興趣油然而生。
三、巧設圈套導入
無論是道理還是知識的學習,如果能讓人親身體驗,定會長久不忘。這種注重學生體驗的思路,也是新時期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閃光點。因此,如能在導入環節中運用新奇的方式讓學生親自體驗一番知識的內涵,勢必會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更快樂。在教學《山中訪友》一課前,我先做了個調查:“孔子教導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也就是說在學習中要實事求是。下面請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沒預習課文的請高抬貴手。”幾個同學怯生生地舉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請根據文章標題猜猜本文的內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說:“寫了作者到山中拜訪了一位隱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談……”我鄭重其事地總結道:“說得很好,想象豐富奇特,語言流暢生動。可是大家說本文作者所拜訪的朋友是人嗎?”“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這樣一來,那些沒預習的同學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學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多媒體式導入語
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讓學生聽聽聲情并茂的錄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產生激動人心的情境效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教七年級上冊《春》一文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精心設計了一個課前導入和朗讀環節:在講授新課前,先多媒體出示幾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圖,再請學生口頭簡要描述畫面,并背出表現春天的詩句,然后在聲畫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讀錄音。那美不勝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讀,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感受到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花草樹木競相爭榮的景象和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從而達到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設疑導思,激勵參與
學生的心理狀態大多喜新好奇,在課文導入時,設疑導思,可以培養學生情感,引發學生鉆研討論問題的動機,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真正動腦從課文中找答案,使整節課鮮活起來。
六、其他方式的導入
此外,還有過渡式導入語,就是引導學生復習前面所學課文與知識,由舊課舊知識過渡到新課新知識;聯系實際導入語,指的是聯系學生的實際,就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來設計的導入語,青少年對談及與自己切身利益有關的事情,對聯系自己實際情況的談話,對身邊的事情,容易引起注意,容易集中思想,所以,采用這種導入語,就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勾引學生的興趣和欲望。還有謎語式導入語、導游解說式導入語等等。
總之,語文課的導入需要教師依據教材、學生的特點自由創新,靈活運用。“導入”是聯系“舊知”和“新知”的橋梁,具有協調、誘導、銜接等功能。盡管課堂教學的環節很多,但教師“開講”的創意,往往能為整堂語文課定“基調”。因此教師應把握“導入”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