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要: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語文老師應該領會語文教學新大綱的精神要義,進行分析研究,并針對中考出題趨勢,恰當地運用到文言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開闊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初探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的范圍。那怎樣讓學生能真正地理解文言文呢?本人對文言文教學的理解是:
一、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文言文素質修養
知識的迅速更新,學生獲取信息渠道的加寬,要求教師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語文課堂的閉塞,教學方法的不能運用自如,很大程度上源于知識量的偏狹。韓愈《師說》曾經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明道,怎能“傳道”?教師無學業,怎能“授業”?教師不能深入了解知識的精蘊,又怎能解學生之惑?人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現在要求教師要有源源不竭的泉水,如果教師自己只有一杯水,那怎能為人師呢?由于文化傳媒的多樣化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學生從各種渠道攝取了大量的知識和信息,而我們教師如果僅僅依靠一本參考書來面對莘莘學子,又怎能不捉襟見肘呢?“學高人之師”的古訓,“名師出高徒”的俗語,都生動地說明學識是對教師素質的基本要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多讀書,讀好書,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素質。
二、教師講解剖析要準確簡明,翻譯斷句要深入淺出
學生的主體性要求一直被擺在突出的位置,而在目前越來越得到重視、倡導和培養,因此今后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要充分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理解能力與應用能力等素質,破去傳統教學的一些不良因素,讓學生逐漸地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學生能夠理解掌握的、有較清楚注釋的,比如年號、地名、人名、某些特有詞匯等,可以讓學生自己查找識記或討論,有爭議和無法確定的,教師再予以指導、排除疑難。學習文言文,筆者認為最要緊最關鍵的一點,在于形成“文言文中的字詞基本可以看做是一個字等于一個詞”的觀點意識。這是文言文和其它語體文章相比最為突出的一個特殊性,相信不少朋友應該深有體會。文言文產生于古代,時代環境不同,語義、用法殊為不同。總的說來,學習實詞含義、虛詞用法、特殊句式以及一些文言文常識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內容,而掌握字、詞、義是教與學的核心任務,必須以詞匯為中心來組織文言文的教與學。學生學習文言文困難與否,常常取決于詞義的講析,詞義講析得好,那么斷句、翻譯等任務就可以進行得較為順利。所以,在文言文教與學過程中,講解剖析要求準確簡明,翻譯斷句要求深入淺出。
三、教師要加強誦讀指導,培養學生的語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流傳千古的名言,總結了古人寶貴的治學經驗。朗讀和背誦是中華民族學習語文的優秀傳統,是訓練學生語感的一條重要途徑。現在,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程標準又一次明確提出了“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朗讀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個學習過程,蘊涵著智慧和規律,熔鑄著真誠和情感。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學過程,而不是一種簡單的課堂形式,它需要我們用心去研究和設計。教無定法,讀亦無定法,但朗讀最終目的是要為閱讀教學的實際服務。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乃為啟蒙,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就必須加強朗讀指導。朗讀時,人的腦、眼、耳、口等各種器官協調配合,又各司其職。這些器官在生理運動狀態中,又處于理性感悟狀態。運動中感悟漸趨加深,感悟中運動更為有效。在這種交融狀態中,便會逐步形成一種良好的悟性感覺。這種感覺便是語感效應。在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應當少分析講解,多擠出一些時間指導學生朗讀精彩語段。朗讀的過程是體驗和感悟的過程。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關鍵是要指導學生真正讀進去,讀出味,讀出情。讀的方式要多種多樣,可分為領讀、齊讀、分角色讀、自讀、默讀等。根據讀的內容和時機靈活運用,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誦讀狀態,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景,如歷其事,享受語文帶來無窮的樂趣。蘇東坡也曾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學生在粗明字句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能從中體味語言的氣勢和語文的情味,逐步形成敏銳的語感,進而接受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教育。
四、教師要注重文言文的現代意識
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去詮釋古文,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可以培養學生關心政治、關心社會生活的自覺性。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能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古老的話題,用現代意識、現代故事去詮釋,學生從中所吸收的人生感悟必將會對他產生深刻的影響。例如在講授孟子的《王何必曰利》時,充分利用現代社會中有關義利的故事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及孟子思想的理解,也更好地引導學生明確孟子義利觀對我國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意義。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初中課本中的古詩文,幾乎遍涉古文經典。從先秦諸子到唐宋散文;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雖只是浩瀚的文學海洋的點滴,卻是中華文化的沉沉載體,它們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脈脈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