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范瑜
摘要:生本課堂是指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引領下的教學形態,其宗旨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生本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如何定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實問題。通過研究生本課堂中教師角色的定位及其特點,思考并提出實現生本課堂教師角色定位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本課堂;教師角色定位;對策建議
一、對教師角色的不同定位
關于教師角色的定位,國內外都有諸多不同的看法。
從國內來看,伴隨著教育實踐的不斷深化,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教師這一角色定位有著不同的理解。在古代尊師重道的大背景下,韓愈在《師說》中把教師角色精辟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使得教師們自古以來都側重于“教”而對“如何教”置若罔聞。在現代,美國學者McIntyre等則在著作中倡導:“教師要扮演組織者角色、管理者角色、咨詢者角色、交流者角色、職業者角色、革新者角色、倫理者角色、政治者角色。”①
二、生本課堂對教師角色的定位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與當時的教學任務和課堂情境有關。雖然教師角色經歷了不同時代背景的轉變過程,但也不是說生本課堂中的教師角色就是對傳統教師角色的簡單否定與轉換,而是提倡不斷的完善。
1.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充當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意思是說教師的工作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而是圍繞著以組織學生的學習生活為中心,讓學生在獲得短暫的啟蒙之后盡可能地自己去做、自己去學。過去大多數的課堂都是以教師的教為主,教師們很少會放出主權來讓學生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教師們也更多在乎的是如何組織自己的講課思路,以及如何控制和駕馭自己的能力。
2.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是指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圍繞著問題進行探索,不當提壺灌水者,而是拋磚引玉,給予學生恰當的提示與指導。這與以往課堂中的教師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截然不同。生本課堂拒絕傳統課堂的灌輸式教學,但是并沒有反對有針對性的傳遞,因為對于一些陳述性知識,講解與直接傳遞前人經驗反而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3.學生學習的激勵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激勵者是指教師懂得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激勵的方法和手段盡快地讓學生積極活躍起來,樂于去嘗試解決問題,獲得知識,使學生處于一種真正自主的狀態中,從而使自己的潛能得到激發,天性得到張揚。生本教育要求我們教師應該多給予學生以尊重和鼓勵。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每個人也都是存在著差異性的,因而對于學生的“愚頓”,生本課堂中的教師不會像以往課堂中的教師一樣,或是給予言語批評,或是給予冷淡的態度諷刺,而將更多關注點聚焦在優秀學生身上。
三、生本課堂教師角色定位的特點分析
1.教學理念上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在生本課堂中,教師秉著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組織學生采用小組、班級合作的方式去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先學后教,努力做到不教而教,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及團隊合作意識。
2.教學方法上注重學法指導。長期以來的課堂教學模式都是教師們在三尺講臺上居高臨下地傳授現成知識,學生則在臺下依虎畫貓,被動機械接受知識的過程。講究的更多的是教師的“教”而不是學生的“學”。但生本課堂中的教師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激勵者,他們提倡“教”不僅僅是由知識本身的結構性質所決定的,同時也是由學生的學習天性所決定。
四、實現生本課堂教師角色定位的對策建議
生本課堂中的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激勵者、引導者,首先得摒棄傳統的教育理念,建立起符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如: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動態的教學觀、現代的學生觀。并把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學的實際行動,使學生從中受益,實現全面育人的價值。
1.建立平等的師生觀。平等是師生關系的基本特征之一,構建平等的師生觀有利于課堂交往的愉悅性。教師只有把學生看成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才會尊重、欣賞、鼓勵學生。在生本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其作為引導者、激勵者的作用。
2.建立現代的學生觀。
首先,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一個發展中的人,有著其自身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有著與成人明顯不同的價值選擇和情感體驗。因而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特殊性,提出符合其身心發展規律的要求,而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學生。要在學生成長的不同關鍵期給予引導和鼓勵,促使其健康、全面發展。
其次,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有著巨大潛力的人。要相信學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追求上進、不斷完善自身,最終獲得成功。而千萬不要以自己的知識經驗來包辦學生思考,更不能“拔苗助長”,而應創造條件,給予鼓勵和幫助,促進學生的智力開發。
3.建立動態的教學觀。教學觀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教學本質及其教學過程的看法。教師的教學觀會隨著教學實踐的變化而變化,并且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行為和結果。生本課堂提倡學生在小組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動態生成知識理念,并把認識過程與實踐過程相統一,一起置身于動態發展的過程之中。
4.教法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滴水不漏”的復制。它過于重視現成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忽略了師生在平等交流中知識的動態生成。而教師“用教材教”,教材只是充當一種重要的媒介,更重要的還是在于教師對教材組織的精細加工,對教材的理解與運用。
5.學法上,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而這種學習方式的落實鑒于學生發展的不完全性,是離不開教師發揮自身充當引導者、激勵者的角色作用的。為此,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依據學習任務自主學習,提前學習教學任務,收集、整理、歸納、總結前置性資料,嘗試去發現并解決問題。
6.一切為了學生,采用多元教學評價體系。學生的學習動力依靠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給予學生鼓勵,燃燒其學習熱情,實現生本課堂中教師的激勵者角色,教師需要從一切為了學生的角度出發,改革教學評價體系,做到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使教學評價彰顯人性。
參考文獻:
[1]李敬.在人本理念下對教師角色定位的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5.
注釋:
①Mclntyre等著,丁怡等譯.教師角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