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帆
摘要:要想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達到理想的境界,教須要具有精深的語文功底,厚重的文化涵養,豐富的人性關懷,豐富的教學技巧;要不斷地學習充實自我,不斷地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并要經常進行課后反思和教學反思。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該靈活機智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火花,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發言,給學生自我學習、主動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學效率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國的新課程改革也在風起云涌,作為教師,怎樣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為學生的語文綜合課備好每一節課的內容,這是我們每一位老師必須反思的問題,同時也是每一位渴望事業成功的教師夢寐以求的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可引發思維的問題,引發情感,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需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上好小學語文課,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一、引發學習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想讓孩子們對新課的學習有一種期盼的欲望,關注的心理,那么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的開始就能夠將學生的情感引入其中,把握興趣,激發情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小學生對知識的索取和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智慧型的教師更會注重對學生的“導”,而且會嘗試各類可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導”,這樣,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是課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教會學生獨立自主進行學習的方法,達到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運用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讀中感悟是一個好法子。以教學《鳥的天堂》為例,我首先讓學生先讀讀贊美大榕樹的段落,然后問:你是如何體會到的?學生劃下自認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時邊讀邊品:臥字好在哪兒?近看、遠看都寫出了榕樹的什么?不可計數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畫一畫,讓學生讀一讀,師生一齊分享點點滴滴的感受,體會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說品讀課文精彩片斷是一節課的精華所在,只有讀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讀出來,最終使教學資源師、生、文本在對話中得以開發利用。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喚起學生對“美”的向往,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輕輕松松地學習,使語文課堂才能充滿活力。
二、關注需要,善于激趣,提高教學效率
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有關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太陽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太陽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適時點撥,情感共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雪趣》這篇課文通過對雪后操場上雪景和孩子們在雪地中盡情玩耍的描述,表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學中,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把學生帶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內蘊中:孩子們,當我們送走秋阿姨后,冬爺爺就會來臨了。你們喜歡冬天嘛?喜歡在雪中做什么游戲呢?能講述一下你們快樂的往事嗎?這樣作者、教師、學生三情共振,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此時對雪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得到升華,思想受到教育,文與道并行,相得益彰。
三、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依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創設問題情境。常用方法有:聯系生活展現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以文章為例子,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如我在教學《讓我們更健壯》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進行體育活動和做游戲的情景,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講述自己快樂的經歷。我就相機把他們說到的體育項目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滲透生命在于運動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壯,將來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另外,還可以運用實物演示情境。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如我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我問學生雞蛋是什么形狀的,大多數學生說是橢圓形的。那為什么老師卻一直讓達芬奇畫雞蛋呢?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就采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雞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狀,最后點明老師讓他畫雞蛋是來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訓練才能扎實過硬的。
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業的知識、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
參考文獻:
[1]龍明華;韋明.怎樣上好小學閱讀課[N].貴州民族報,2014.07.14.
[2]郝瑞祥.怎樣上好小學語文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12).
[3]孫潔.怎樣上好小學語文課[J].中國教育與社會科學,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