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祺
摘要: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滲透德育教育,可以幫助小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保證學生的全方面發展。當下的小學教育工作,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是一項重要的課題,更是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學;問題;策略
德育是當今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覷。首先,小學生正處于由兒童向青少年過渡的關鍵時期,其道德思想正處于形成階段,此時的德育教育會對小學生以后的發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其次,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屬于基礎教育,和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學科的任務則更具特殊性。最后,小學語文新課標明確強調德育滲透的重要性。
一、德育教育的問題
(一)德育滲透意識淡薄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過多地關注學生對“雙基”知識的掌握,忽視其個性和思想品德的發展。智育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學生的發展中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學教師過于重視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響小學生品德的健康發展。但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的德育滲透意識淡薄。
(二)知識傳授與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忽略學生的接受情況,致使德育滲透成為教師的個人教學行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如果僅僅是講述大道理,不注重與生活實踐的聯系,不僅不會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還會加大教學難度。
(三)育人內容與教學不符
“假、大、空”在一些語文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教學氣氛活躍,但實際上教學內容卻脫離現實生活,不具備可行性,教育活動成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師為了實現德育滲透,選取了與教學內容不符的德育內容,這不僅不利于學生情感的升華,而且也不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二、德育教育的對策
(一)要把握兒童心理特征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傳授知識中育好人關鍵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掌握自己教育對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征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兒童,他們知識面窄、貪玩、好動,這是他們的弱點,但他們心靈純潔好奇,好表現,喜問、喜聽,爭強好勝,則是其優點。根據這些特點,在教學時就要善于引導。講課要考慮到主動、形象、有趣,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使其在增長知識中,培養良好的個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小草和大樹》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我讓學生有意注意,使其進入角色,組織學生扮演夏洛蒂向騷塞寫信賜教的過程,再讓學生朗讀夏洛蒂三姐妹奮斗的經過,這樣,就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須不怕吃苦、不怕挫折,要在逆境中奮斗,這樣才會成功的道理。
在語文教學中掌握兒童心理特征,激發興趣十分重要,學生雖然年幼,可心靈十分純潔,他們都希望表揚,表揚會使他們加自尊自榮。為此,我常用激勵性的語言進行批語,在班里表揚。然而對于犯有一點錯誤的學生,一般他們也總不想失面子,針對這一特點,教學中我處理這類問題十分慎重。一次考試后,我讓同學們把語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結果一位同學讓其他同學給自己復寫了一遍。當時,我看了卷子真生氣,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評他一頓,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點,就保留了他的面子,過后和他交談,曉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淚。我在同學面前,不但不批評他,還表揚了他,后來進步了。這樣,更堅定了他克服困難決心和信心,后來,他不但學習成績提高了。
(二)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同樣是教育的主體,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表現在自我教育、自我養成。對學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規范學生的行為,而規范小學生的行為就是要認真落實小學生守則,就小學生來說,德育教育也有階段性。在教中年級時,我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國家和民族知識的傳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學習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從而使他們珍惜時間、刻苦學習。這樣就使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環環緊扣,從不脫節,連貫地得到了落實。
小學生的行為準則必須使每個學生明白,而學生守則的落實必須靠廣大學生自己,這樣就是說要教育學生自我管理,在這方面就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語文教材《向命運挑戰》、《詹天佑》等教材的教學,我都讓學生寫心得、寫體會、聯系實際對自己擬定奮斗目標和要求。第六單元的作文是要求學生寫寫自己昆山的名人,同學們都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又顧炎武,周火生、朱柏廬……在收集中,在寫作中,學生都深刻地了解到了人物的品質和精神,也深深地受到了影響。這樣班級里的同學生有了學習的榜樣,都爭先學習,使學生學有方向,趕有目標,班級的樣樣工作都走在了前面。學生個人的集體榮譽感、自尊、自強感也增強了。個別學生的講吃、講穿、隨便花零錢,逃學、進游戲廳等不良行為得到了徹底改變。
(三)體現在語文的教學活動中
小學階段是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良好行為習慣教育的最佳時期,在教學中的滿堂說和脫離實際、枯燥無味的空間說教,不但激起其興趣,而且會使小學生厭倦,只有把知識與趣味結合起來,才能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受到啟發,達到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愛之鏈》一課時,我在引導了學生學習喬依和老婦人的故事后,就組織學生尋找班級小雷鋒的足跡,同學們積極發言,課堂氣氛熱烈,列舉了許多雷鋒做好事的例子。大家紛紛表示要向喬依和老婦人學習,爭當活雷鋒,決定讓我們的社會成為愛的社會,讓我們的班級成為愛的樂園。例如:我班同學趙杰得了病住進醫院,她在家是和奶奶相依為命,生活十分困難,得知這個消息后,立即就有兩個學雷鋒小組到家里幫助干家務和到醫院幫助她學習,同學們把平時積攢的零花錢湊起來共48元,送給了趙杰。社會上有一種說法:“雷鋒三月來,四月走”。而我所教的班中,雷鋒小組的同學不論刮風下雨都定時去敬老院、車站等處整理環境衛生、送茶水。
總之,德育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系統工程之一。強化小學德育教育工作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首要任務。在小學主文教學中只有正確處理德育和教學的關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識教學之中,使二者融為一起,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教育的階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注意組織活動的實際性,長期堅持,必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