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紅雷
摘要: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對短跑的設置,忽視了短跑對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重要作用。通過對學校體育的現狀和短跑運動項目的特征進行分析,由對短跑訓練的各種身體素質練習進行闡述,從而使人們正確的認識短跑訓練在學校體育中的意義與必要性。
關鍵詞: 短跑;學校體育;身體素質
短跑運動由于運動持續時間較短,雖然運動強度非常大,但在運動過程中的心血管功能活動反應并不很顯著,在跑后反應更明顯。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教師通常忽略學生的個體因素,一味的強調達標狀態,使短跑訓練并沒有在體育課大綱推進中得到應有的重視與提高。
一、短跑運動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現狀
目前,學校體育的最終發展方向是“培養學生運動的習慣”進而實現終身體育。近年來,體育教材大綱改革之后分為四個類型的課程設置。類似游泳、太極拳等內容作為簡單教學的教材在一個學期中進行學習。籃球、排球、羽毛球等項目作為精教教材每個學期對學生進行教學。登山、定向越野等項目作為介紹性教材使學生了解項目。而短跑項目,作為和跳、投等基本身體素質的訓練一樣的課程作為鍛煉性教材同樣在每個學期都要對學生進行教學,使學生的體能呈螺旋向上的趨勢發展。
在學校體育課程的發展中,短跑并不常出現在單獨的教學課程中,對學生短跑的訓練通常是夾雜在球類課程的身體素質訓練部分進行。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學校體育課程不重視基礎的身體素質訓練,體育課程設置對技能的要求比體能的要求豐富,形成學生既沒有學過短跑項目的技巧又沒有系統的練習過短跑項目以增加體能。且短跑運動是爆發力極強的項目,在進行跑步的過程中學生肌肉興奮性高,腿部肌肉強烈收縮。如沒有進行過訓練,對學生各種體質不了解,則很容易出現危險。
二、短跑項目的基本訓練
(一)無氧耐力訓練
在運動訓練中訓練方法分為整體控制和具體操作方法兩個大分類,具體操作方法有分解、持續、間歇、重復等方法。在無氧耐力的訓練中可以采用間歇訓練的方法。間歇訓練法是指多次練習時的間歇時間做出嚴格規定,使機體處于不完全恢復狀態下,反復進行練習的訓練方法。由于運動強度大,能量供應主要依靠無氧代謝,產生大量乳酸,機體在緩沖性物質中產生大量額外的二氧化碳,因此運動中能量主要依靠無氧代謝中的磷酸原供能系統供能。在短跑訓練中使用高強性間接訓練、強化性間歇訓練、發展性間歇訓練三種方式,在體育教學中主要采用發展性間歇訓練或高強性間歇訓練無氧耐力。
(二)力量訓練
短距離跑項目所需要的力量是指訓練學生的快速力量(爆發力),在起跑階段,在一定條件下,快速力量決定著短跑的勝負。在訓練學生快速訓練時可以采用臺階跳、蛙跳等跳躍練習,它們的分類是超等長練習,負荷強度較大。爆發力的訓練組數和次數不應過多,應注重練習時的神經興奮性。每一組爆發力的訓練都應以臨近極限點的方式來練習。
(三)速度訓練
速度是學生快速運動的能力,其中包括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其中反應速度和位移速度是短跑訓練的基礎素質。在起跑階段,訓練學生的反應速度,既聽覺接受發令指示后以最快的速度進行運動,在決定反應速度的感受器敏感度和肌纖維的興奮性的方面都需要長期的訓練,所以短跑訓練不能一蹴而就。位移速度是短跑訓練的基礎訓練,步長和步的頻率是短跑的速度的影響因素。在訓練速度素質時可以采用重復練習法,在學生兩組訓練中保證學生充分休息的時間。
(四)靈敏訓練
靈敏素質是人體在運動中轉換動作和對即將到來的變化應變的能力,在短跑訓練中,靈敏訓練與反應速度訓練可合二為一。靈敏訓練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還可使體育教學充滿趣味性。
三、短跑在學校體育中的應用
(一)體育教學前準備
教學前準備活動必不可少,充分的準備活動可以避免學生在教學中發生意外,同時縮短學生進入課堂的狀態。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良好的課前準備活動使調節學生中樞神經的興奮進而促進運動中樞協調,學生的體溫升高,代謝水平升高,從而克服了內臟器官的動員時間。在教學前的準備活動分為一般性準備活動和專門性準備活動,一般性準備活動包含有氧慢跑、對腕關節踝關節的活動、腿部柔韌的拉伸等基礎性準備活動,時間占總體準備時間的三分之一。專門性準備活動是指與短跑項目相似的練習。強度大、持續時間短的項目需要做準備活動時間長,教師需帶領學生做高抬腿跑、起跑練習等準備活動。準備活動不宜過長,不宜超過15分鐘,使學生對短跑學習產生興趣但不疲勞,以達到準備活動的最佳效果。
(二)短跑的體育教學
我國體育教學通常分為技能掌握體育教學模式、目標學習教學模式、小群體學習型的教學模式、發現式體育教學模式。短跑正式教學期間教師應采用技能掌握和小群體教學的模式。在技能掌握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集體學習短跑的技術,包括起跑的技術和沖刺的技術以及沖刺后如何調整呼吸的頻率。這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練習與講解的配合。在教師用簡潔的語言講解后,學生掌握技巧進行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小群體分化,可以分為男女組群、提高組與基礎組的組群,這種分類為同質分類。第二種分類為異質分類,把提高組與基礎組打亂分類,每一小組的學生進行互幫互助與交流。其中在教學任務中需要注意的重點:第一,起跑時獲得向前動力,使身體迅速擺脫靜止狀態,為加速跑創造有利條件,充分利用向前的沖力,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高速起跑技術。
(三)體育教學課后放松
短跑項目對學生的體能消耗較大,整理活動的放松為消除學生的疲勞,有利于清除運動過程中積累的代謝產物。很多教師忽略整理活動是對學生身體恢復的錯誤行為。在課后放松的階段,教師帶領學生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小強度的放松跑動以達到恢復的目的。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學校體育的教材中應改變對于短跑項目的設置,對短跑的技術進行簡明扼要的學期性教學。對短跑的教學最重要的意義在于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一定的提高,為學習其他體育項目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從自身發展需要出發,淡化競技技術的學習,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發展,最終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彬.體育游戲在小學短跑教學中的運用[J].青少年體育,2013(3)
[2]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