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萍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是傳授學生知識、技能,更是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為學生的終生發(fā)展打下基礎。而閱讀教學則可以有效實現(xiàn)這一教育目標,通過閱讀能增加學生的知識儲量,開闊學生的思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語文閱讀做出了明確的說明,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的去閱讀,在閱讀中進行理解和感悟,逐漸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情感。同時,對于小學階段的各個年級來說,語文的閱讀教學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這是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措施。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但是如何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指導,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創(chuàng)設和諧的閱讀環(huán)境
閱讀是一種心理活動,是將外在社會信息內(nèi)化為個人儲備的過程。小學閱讀教學是踐行語文課標要求,提高學生文化素質(zhì)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溫馨、和諧的閱讀環(huán)境,將學生置身于濃厚的閱讀環(huán)境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其閱讀的潛在動力。如:設計課堂閱讀廣角,開展課堂閱讀活動課,推薦閱讀讀物,閱讀活動評比等形式,這些豐富的閱讀活動對學生會產(chǎn)生強烈的啟蒙教育意義。另外,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組織同樣十分重要。加大學校圖書室建設,豐富館藏內(nèi)容,提高館藏圖書的質(zhì)量,以符合小學生的閱讀特點。使學生有書可讀;鼓勵建立家庭書架,定期在家長會上推薦優(yōu)秀的、最新的小學課外讀物,指導家長購買,創(chuàng)造一個書香文化氛圍。使孩子無論在學校還是家庭都可以隨時找到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班里也可以定期組織“讀書節(jié)”活動,讓學生將自己最近一段時間所讀過的書,寫的讀書心得,帶到教室,全班共享,相互交流等。通過這些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意識,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培養(yǎng)閱讀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教學首先需要的就是對于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閱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先在養(yǎng)成讀書之良好習慣,教師輔導學生認真誦讀課本,其意乃在使學生漸漸于善讀,終于能不待教師之輔導而自臻于通篇明曉。葉圣陶先生認為,寫作和閱讀都需要習慣的支持,僅僅在心里明白是不夠的,如果習慣沒有培養(yǎng)最終還是沒有用的。由此可見,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習習慣的重要性。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對當前的學習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于一個人的未來也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有效的閱讀習慣,比如身體端正,音讀準,字讀對,遇到標點符號要有停頓,不漏字,不加字,等等。這是對于學生在閱讀中最為基本的要求。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學習方法的形成過程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對于學生進行改正和指導,切不可認為這是小事而疏忽。雖然這只是一個起點,但是這個起點卻是決定著終點會在哪個階段。
三、提高閱讀質(zhì)疑的能力
許多學生會在自己閱讀之后,也會對閱讀文章時留有一些問題,學生不敢去詢問閱讀,導致學生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對學生以后的閱讀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這時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對自己不懂的問題或者有疑慮的問題提出質(zhì)疑,在教學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討論,這時的課堂氛圍也變得活躍起來了。有時候?qū)W生在閱讀中提出的問題也是具有代表性和價值性的。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閱讀文章的內(nèi)容,在閱讀之前就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去尋找,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比較好的文章。例如:閱讀《林沖棒打洪教頭》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歸納里面的任務關(guān)系以及書中每個人的結(jié)局,整理里面人物的矛盾沖突有哪些。還可以讓學生課后閱讀魯迅的《彷徨》《瘋狂日記》等文章讓學生在閱讀后敢于對書中的問題提出質(zhì)疑。這使學生提升了自己觀察的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四、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
教師對于學生在教學課堂中以及學生自身的個體差異性,應鼓勵學生個體差異性的發(fā)展,教師對于學生敢于求知的欲望也應該及時地鼓勵學生,要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積極主動性。應提倡學生利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各種閱讀方式。教師應該利用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取信息能力的不同激發(fā)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許多閱讀的方式,在教學課堂上學生還可以分享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讓學生在閱讀每一篇文章的時候都要有所收獲,教師對于學生在閱讀個性化上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體會閱讀過程中的喜悅之情。
五、充足的課內(nèi)外閱讀資源
我們老師要在課堂教學前準備好與所講文章相關(guān)的或者與作者相關(guān)的閱讀文章,在課前可以準備一些有關(guān)的文章讓學生進行閱讀可以讓學生對于所要學習的文章有一些了解,或者可以讓學生閱讀將要學習的作者的一些作品,以便對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文章背景、作者背景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便于學生加深對將要學習的文章產(chǎn)生的情感共鳴以及理解。例如,在學習《莫高窟》時,可以先將關(guān)于莫高窟的一些資料、文章或者將有關(guān)莫高窟文化的解析、描述、歷史等整理出來,在課前加深對莫高窟這一文化遺產(chǎn)的了解和認知,一邊在學習課文時能夠快速的融入到課文內(nèi)容中,理解作者的表達思想和意圖,達到教學計劃的要求。同樣,在學習文章后,也要讓學生有一定的課外閱讀量,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以便得到提升。例如,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我們一般要求小學生在會背誦的基礎上要對詩詞有著一定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可以能夠。運用古詩詞,這就要求學生在學會課本上所給的詩詞范例,了解這首詩詞的意思以及歷史背景,并能夠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nèi)涵。例如,在學習《別董大》這一首詩的時候,再要求學生會背誦的基礎上,我們還想學生講解了這首詩想要表達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jīng)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xiàn)了詩人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但沒有因此沮喪、沉淪,既表露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xiàn)出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我們向?qū)W生講解了這首詩如何去理解其內(nèi)涵、寓意,那么課外閱讀就是要將課上所講述的理解方法加以練習和應用,不斷提高學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總之,要想讓學生能夠持久堅持閱讀,就要讓學生擁有更多的閱讀量,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豐富學生的閱讀形式,打破時空的束縛,走出課堂和校園,走進社會生活中。只有這樣,才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啟迪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閱讀境界。教師應結(jié)合教學實踐,不斷地探索,以尋求一條高效的閱讀之道,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這樣我們的教學效率自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