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強
摘 要:人教版化學必修2中鋁熱反應實驗,以氧化鐵粉末、鋁粉和氯酸鉀固體為反應原料,藥品用量多、價格高且有污染。改進實驗從藥品用量、儀器裝置等方面進行了探究。改進后實驗兼具簡約性、安全性、環保性、可操作性以及趣味性,適合學生進行小組實驗。
關鍵詞:鋁熱反應;光和煙污染;實驗裝置改進;激發興趣
化學是實驗科學,實驗能力是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實驗為基礎展開化學教學已成為化學教學工作者的共識。只有不斷改進和創新,化學實驗才會充滿生命和活力,保持其在化學教學中的獨特魅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實驗教育教學的功能,使化學實驗教學更切合教學改革的潮流,適合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需求。
一、教材中的實驗設計
人教版必修2第89頁第四章第一節“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源”中的實驗4-1是鋁熱反應:“將5g干燥的氧化鐵粉末和2g鋁粉均勻混合后放入紙漏斗中,在化合物上面加少量氯酸鉀固體,中間插入一根用砂紙打磨過的鎂帶。用燃著的小木條點燃鎂帶,觀察現象。”
二、存在的問題
該實驗雖然簡單但還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因鎂帶的品質不高,不易點燃,或點燃后容易熄滅;且鎂帶燃燒時發出耀眼強光,對學生的眼睛有害。
2.鋁熱劑和氯酸鉀的用量多,產生大量的濃煙,污染室內環境。
3.教材中氯酸鉀的用量為少量,學生實際操作時對“少量”藥品的用量難以掌控。
三、實驗改進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對實驗進行以下改進:
1.用手持煙花——電火花代替鎂帶燃燒消除了光污染,避免了對學生眼睛的傷害。
2.用普通的六角螺帽和方形鐵板代替傳統的紙漏斗作為反應容器。
3.通過實驗可知,根據教材將5g干燥的氧化鐵粉末和2g鋁粉均勻混合后,氯酸鉀用量為0.4g已經能讓實驗順利地進行并有明顯的實驗現象,而且產生的煙量比較少。因此,確定實驗藥品氧化鐵、鋁粉、氯酸鉀的用量比為25∶10∶2。
四、改進實驗操作
先把普通的六角螺帽放在方形鐵板上,把實驗藥品氧化鐵、鋁粉、氯酸鉀按用量比為25∶10∶2放入六角螺帽中,中間插入一小段手持煙花“電火花”,用燃著的小木條點燃“電火花”,觀察現象。
五、實驗裝置優點
裝置設計體現了:(1)簡易性、安全性——該裝置省去了鐵架臺、蒸發皿(沙盆),用普通六角螺帽和方形鐵板作為反應容器,小巧質輕,便于攜帶。操作時簡單、方便,學生能親自動手完成,耗時少。(2)環保性——用手持煙花“電火花”代替鎂帶燃燒消除了光污染;藥品在螺帽中反應,減少了鋁熱劑特別是氯酸鉀的用量,節約了資源并減少了煙的排放,有效降低了空氣污染。(3)趣味性——實驗時鐵熔球成功焊接在鐵板上,增強了實驗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體驗到了知識的實用性和價值性。
六、創新后的思考
用生活用品代替化學儀器,雖然降低了實驗成本,但缺失了某些具體化學學科特色的實驗教學功能。過分強調生活化而淡化化學學科的實驗,會影響化學學科邏輯體系的構建和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有學者認為:化學實驗在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從態度、方法、審美、品質等全面形成科學能力。化學實驗必須體現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之功效。也有學者認為:實驗的功能可概括為認識功能、方法論功能、教學功能。因此,無論實驗如何改革和創新,課本中有些傳統和經典的實驗仍有其獨特的價值,仍能顯示出其卓爾不凡的魅力。創新必須以不違背實驗教學功能為前提,讓學生親身經歷化學學習過程,達到激發興趣、啟迪思維、培養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才是實驗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朱立峰.化學實驗與學生科學素養培養[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1:15.
[2]虎西林.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功能[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3(6):33-34.
[3]鄭長龍.化學實驗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李靜雯.吸熱反應實驗創新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4):53.
[5]包朝龍.寧波市高中化學創新實驗作品薈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1):4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