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萍
摘 要 新課標下語文閱讀教學十分重要,閱讀能力的提高在于教師觀念的轉變,教給學生好的閱讀的方法,養成好的習慣,激發閱讀興趣,要求學生要善于質疑,善于鉆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自覺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 新課標;閱讀能力;和諧氛圍;習慣;文章;自主閱讀;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A,K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1-0001-01
新課標下的閱讀教學要求教師要樹立大教材觀,大語文觀。教師不僅要關注教材,還要關注學生和社會。通過閱讀教學,要幫助學生構建充實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凈化心靈空間,豐富思想感情,培養科學精神,發展創造思維。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閱讀教學。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認為通過以下幾條途徑,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效果不錯。
一、激發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教師要經常給學生講故事,可以只講故事的開頭、結局或精彩片段,設置懸念,激發閱讀興趣。其次,可開展故事會,讓學生復述故事或講述讀書心得,定期組織講故事大賽。知識在于積累,只要讀書讀得多了,知識自然也就多了,頭腦也就靈活了。另外,一定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良好的習慣既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同時也是語文素養的一種體現,好習慣造就人,學習語言的好習慣學好語文的基礎。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首先要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學會閱讀時在書上勾點畫圈等批注符號的使用,在讀書過程中要摘抄優美的篇章詞句,記錄巧妙的寫作方法,積累豐富的小知識,養成閱讀后做小練筆,寫日記,最后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工具書和網上查資料的習慣。使用工具書是讀書、寫作和尋求新知識的需求。學生閱讀教材、課外書更是離不開工具書。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細微處入手,在堅持不懈的反復練習中養成。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要有耐心和恒心,要嚴格要求,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實效。
二、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教師在課堂上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運用發現法去閱讀,每讀完一篇文章,首先要想到的是文章的內涵以及作者的寫作目的,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目的,也就明白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進一步思考作者所運用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如文章的線索,結構,詳略的安排,人物的刻畫,詞語的斟酌等等。要在閱讀中積累技巧,針對不同的題材和體裁的文章,都要特別留意文章或段落的開頭:開篇點題,照應題目,總領全文,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的詞語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的結尾:點明中心,升華感情,深化主題,照應開頭,畫龍點睛的詞語和句子,這些詞語和句子往往是理解文章抓住文章主題的突破口,是解答問題關鍵的所在。另外,還要讓學生掌握泛讀法、精讀法、通讀法、跳讀法、速讀法等讀書方法,掌握了一定的讀書方法,學生也就更容易讀懂文章了。
三、巧妙質疑,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自主閱讀就是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用自己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是自主性閱讀的核心理念,不過,在自主性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當好導師,要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學生去讀。
(一)營造民主和諧氛圍,使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
教師的情緒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主動性起著關鍵性作用。教師心情不管怎樣,都要微笑面對學生,課堂上即使有學生搗亂,教師也要巧妙處理,不能影響課堂氣氛,影響學生的情緒。在上課前教師可讓學生唱歌,做小游戲,給學生講笑話等方式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從心理上放松,把課堂當做師生共同探討共同交流的樂園,使自己成為真正閱讀的主人。創設濃厚的閱讀氛圍,才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節,感受作者的感情,才能更深入地去提出和發現問題,才能更充分地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只有民主和諧的課氛圍,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設置問題要科學、合理,才能提高閱讀效率
教師在指導學生自主閱讀中,問題的提出一定要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問題太大,不利于學生把握。問題太小,不利于能力的提高。作品的難易程度不一樣,對于較難理解的文章,問題的設置要簡單一些。對于理解的文章,問題的設置可相對復雜一些。一節課要突出一個重點,不管現在“三維目標”中的哪一個,都是有收獲的。教師在課堂上應經常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素質教育在美國》一節的作者說過:“沒有對常規的挑戰,就沒有創造。而對常規挑戰的第一步就是提出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與老師不同的想法以及作者不一樣的看法。例如我在知道學生閱讀《鴻門宴》時,有一個學生忽然提出一個觀點:”我認為司馬遷的這篇文章寫的不符合事實。(1)項伯晚上從軍營跑到敵人那兒,項羽為什么一點也不知道?(2)項伯回去后,在項羽面前替劉邦說好話,難道就沒有人對他產生懷疑嗎?(3)劉邦以上廁所為名逃跑,那么長時間能不讓人懷疑嗎?這個問題一提出,引起全班同學嘩然。最后組織同學們討論。司馬遷運用文學手法,藝術構思可能不夠嚴密,是作品的漏洞之處,但《鴻門宴》是確有其事的。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發現問題更重要”。是的,學貴有疑。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能在學習中發現問題的學生,才是真正會學的學生。
總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知識在于積累。一個人的知識多了,他的思維也就靈活了,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參考文獻:
[1]黃珍珍.淺議新課標下高中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考試周刊,2015.
[2]劉春.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發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