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期考古遺存視域下的湖湘文化地位辨正

2018-07-27 08:47:08吳金明
船山學刊 2018年3期
關鍵詞:傳統文化

吳金明

摘要:

以往人們一直認為,湖湘大地是“蠻荒之地”,湖湘文化是“舶來文化”。但最近30年的考古挖掘及其遺存研究,顛覆了以前人們對湖南和湖湘文化的基本認識:湖湘大地不僅不是“蠻荒之地”,而是中國乃至東亞人的源頭,世界農耕文化的源地,世界最古老陶器文化和城池文化之源。湖湘文化是早期自創、后期融入了外來文化元素的本土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又是中華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中國極具區域和民族特色與影響力的地域文化。其源流有三,且表現出階段性演化和不斷走向融合與收斂的特征。

關鍵詞:傳統文化;湖湘文化 考古遺存;湘學;重構

一、湖湘大地:蠻荒之地抑或文明之源?

湖湘大地,底蘊深厚;湖湘文化,博大精深!

但是,多少年來,人們一直以為,湖湘大地是“蠻荒之地”,湖湘文化是“舶來文化”。曾幾何時,這幾乎成了定論。那么,這種認識對嗎?

從商以后直至唐宋之前的文獻和口頭傳承來看似乎有些道理,因為在這期間,湖南相對中原而言確實比較落后。但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這個“定論”卻被大量考古事實所否定:在湖湘大地這塊神奇的地方,發現了9000年前的標志著中國五行觀念的重要符號“卍”——即后來甲骨文中的“五”字,發現了7800年前的八卦原始模型——標準的八角星符號,發現了7800年前的作為中國文化底色的龍鳳圖案,特別是四大考古挖掘,顛覆了以前人們對湖南和湖湘文化的基本認識:

一是考古發現了世界最古老的現代人牙齒化石。2011年9月22日,在湖南永州道縣福巖洞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枚世界最古老的現代人牙齒化石,后又經三次發掘,共計發現了47顆化石。2015年10月15日,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中國學者在道縣福巖洞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征的牙齒化石的研究成果,證明8—12萬年前湖南道縣福巖洞一帶的原始人就完成了向現代人的進化,具有了現代人類的形態特征。這一發現使得古人類學界認識到更新世晚期東亞人類起源及其演化比已知的更早、更復雜。根據現有的化石證據,在湖南道縣出現的完全現代形態特征的人類,要比歐洲和西亞早3.5萬至7.5萬年[1]4-6。這就打破了目前學術界的一個說法:現代人類都是從非洲起源再遷徙到全世界的。

二是考古出土了世界最古老的陶器和最早的古栽培稻。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的20多年里,考古隊先后在1993年、1995年和2004年對湖南永州道縣玉蟾巖進行了三次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世界最早的距今1.4萬至2.1萬年,多數在1.8萬年前的陶片,均為泥片貼筑法手捏而成,屬于陶器的初創期,無論是制作工藝、燒制火候都顯示出非常原始的形態,比迄今為止的已有考古發現都要早,標志著湖南道縣玉蟾巖先民在舊石器晚期就發明了陶器,道縣玉蟾巖就成為華南及長江流域陶器的源地,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的陶瓷發展史。陶器的出現孕育著原始農業的出現,是人類從定居走向農業生產的先兆。就在玉蟾巖同一遺址的文化土樣里,1993年發現了兩枚黑色稻殼,1995年發現了兩枚灰黃色稻殼,2004年發現了五枚碳化的稻谷,經電鏡檢測分析,此稻谷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征,處于進化之中,體現出從普通野生稻初期演化的原始性狀特征。經測定,這些稻粒距今約1.2萬年,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被定名為“玉蟾巖古栽培稻”。世界人類發展史顯示,人類大約在1萬年前開始從部落狩獵文化進入農耕文化和定居時代,玉蟾巖古栽培稻的發現,說明在福巖洞——玉蟾巖一帶的地域是中國抑或亞洲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世界稻作農業的起源地[1]8-9。陶器和人工栽培稻是福巖洞——玉蟾巖原始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兩項偉大貢獻,使原始人從游離狩獵實現定居農耕,讓人類從蠻荒無知走向文明進步,實現了人由低級動物向高級人類的進化。

三是考古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可辨認文字和宗教文化。高廟遺址是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一處代表性文化遺存,位于湖南洪江市岔頭鄉巖里村,分布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較厚,最厚處距地表可達5米多,其下部遺存距今約7400年,出土了數量相當的白陶器等,造型奇特,鳳鳥紋、獸面紋紋飾特色顯著;上部遺存距今約6500—5300年,與大溪文化年代相當,紋飾以戳印紋和凸點紋為主。被分別命名“高廟下層文化”和“高廟上層文化”,尤其是高廟下層文化為全國古代文明的研究開辟了新路。根據考古專家研究,炎帝神農氏族是伏羲氏族的直系后代,高廟文化農耕文明帶從懷化到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再到常德澧陽平原,近30年的考古挖掘表明,在南嶺與沿雪峰山這一廣大的交叉地帶,存在著一個以安江高廟文化遺址為中心的“高廟文化”農耕文明遺跡帶,即懷化安江的“高廟文化”——湘西州瀘溪浦市“高廟文化”生活堆積層、實物等——張家界庸國碳化種子——常德澧縣的“城頭山遺跡”等,是屬同一時期的文明遺跡。這一文化遺存帶的實物上花紋、圖案、音樂、民歌、方言等,給我們考古斷代工程走進八千年前提供了路徑,帶來了震撼! 早期為人文始祖伏羲氏族團所創,后期為炎帝族團所續??脊艑<业倪M一步研究表明,高廟文化所在區域是中國上古邦國文明的發源地,它不僅創造了中國最早可辨識的文字和最早的太極八卦圖,而且還創造了中國最早的鳳凰文化和最早的宗教文化。據說,長江流域更早也更注重鳳凰文化,比黃河流域注重龍文化要早幾千年。2014年,復旦大學國家著名分子人類學專家李輝應邀至聯合國總部做人類文明演講,提出高廟文化為最早文明,山東苗族源于湖南高廟,高廟伏羲為中國最早帝王。2016年,以《誰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中華八千年有帝之國高廟太暤伏羲古國考》為基本證據,召開了全國研討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高廟文化顛覆傳統認知,是遠遠早于5000年的中華文明的源頭。特別是閻朝科研究員,基于他的潛心研究,最近又提出了“古埃及文明源于高廟”的顛覆世界歷史與傳統認知的重大結論。

四是考古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城池。在湖南常德澧縣的城頭山古文化遺址,是一座擁有6500年前的有灌溉設施的水稻田和6100年前的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時代最早、保護最完整、遺存最豐富的古城遺址,被考古界譽為“中國最早的城池”。自1979年發現遺址之后,在1991—2011年的20年間進行了13次考古發掘,先后出土了古城遺址、氏族墓葬、大型祭壇以及距今6100—6600年的古稻田——現存灌溉設施完備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及人工開鑿的水塘、水溝等較完整的灌溉設施,代表了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古文明的發展高度,表明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并改寫了中國的史前史,特別是對研究人類文明的起源、世界稻作農業的發展、早期城池的建立以及階級、國家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2001年,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鐫刻到“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上[2]。

眾所周知,陶器文明是人類工業文明的起源,稻作文明是人類農業文明的源起。近30年來不斷深入的考古挖掘和研究表明,湖湘大地不僅不是“蠻荒之地”,而是中國人和東亞人的發源地,世界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世界最古老的陶器文化之源和世界最古老的城池文化之源。湖湘大地的燦爛輝煌由此可略見一斑,湖湘大地的“蠻荒之地”之說就不攻自破!

二、湖湘文化:外來文化還是本土文化?

我認為,湖湘文化是早期自創、后期融入了外來文化元素的本土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又是中華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中國極具區域和民族特色與影響力的地域文化。其源流有三,且表現出階段性演化和不斷走向融合與收斂的特征:

第一個源頭是在遠古時期的原始社會,湖湘大地的先民部落自主創造的原始文化,姑且稱之為“先民原生文化”。所謂“原生文化”是指基于人類自身繁衍和進化解決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資料和維系部落組織運行所創造的部落組織、語言、文字、工具、技術等方面的總稱。這一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搖籃和源頭之一,也是湖湘文化的最初基因和原始基因。“先民原生文化”包括:(1)遠古時期智人的形成。湖南道縣福巖洞47枚人牙化石的檢測結果說明,其牙齒齒冠和齒根呈現現代智人特征,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特征的人類牙齒;而且,經對比檢驗,其牙齒尺寸明顯小于歐洲、非洲和亞洲更新世中、晚期人類,說明中國人和東亞人并非從非洲遷徙而來,有可能源于湖湘大地道縣福巖洞。(2)伏羲氏族時期的邦國文明。高廟文化所在區域是中國上古邦國文明的發源地。高廟文化為中國最早文明,高廟伏羲為中國最早帝王,她創造了中國最早可辨識的文字、最早的太極八卦圖、最早的鳳凰文化和最早的宗教文化。(3)神農炎帝時期的“農耕文化”。炎帝一生把大量時間和精力花費在湖湘大地,行走于南嶺北麓沿線直至澧陽平原,教人以五谷,嘗百草,醫治疾病。道縣玉蟾巖考古出土的稻種距今約1.2萬年,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成為世界稻作農業的起源地。(4)新石器時代的“城池文明”。常德澧縣城頭山遺址的考古挖掘,出土的城頭山遺址始建于6100年前,為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城池,代表了中國特別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古文明的發展高度。上述四個方面組成的“先民原生文化”表明,上古時期的湖南不僅不是蠻荒之地,而且是開發最早和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區,甚至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中華文明的源頭[3]。

因此,討論湖湘文化存在一個基于現代考古成果重新認識湖湘文化的問題,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因為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最近30年間,的確考古挖掘出了比黃河文明更古老的、顛覆傳統認知的歷史遺存。不過,也有人認為,湖湘先民的這種原始文化并未得到有效傳承就中斷了。對于這一觀點我不敢茍同,從專家對已有考古挖掘的分析研究成果看,這些文化不僅沒有在湖南自生自滅,而是由南向北不斷傳播、演繹并形成了后來的黃河文明。這一點在湖南洪江高廟文化的考古挖掘及其遺存已經得到應證。湖南考古所賀剛教授做過一個比較研究,“卍”刻劃符號在湖南洪江高廟文化出現后,一步步傳到了長江以北,傳到了黃河流域、遼河流域,在我國北方的考古遺存中幾乎都有發現;特別是在楚文化中它被當作一種氏族標志或者一種護胸符而被保留下來。例如,在戰國曾侯乙墓中的武士鎧甲上都有這個符號。中國社科院趙春青教授曾比較分析了中國大陸所有古城遺址,他的研究結論是,中國“城池”起源于湖南澧陽平原,然后逐步傳到北方。湖南省社科院周行易研究員也認為,五千年前,中華文化的重心不在北方,而在以湖南為中心的南方。但由于以前其歷史遺存沒有得到考古挖掘的佐證而沒有被人認同,甚至相反被戴上了“蠻荒之地”的桂冠[4]。

那么,為什么在湖南這塊土地上會出現這么早的人類文化現象?

人類文化是在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繁衍過程中、在同大自然的搏斗與交換中形成的。亦即地球世界存在一個可以衍生出人類文明的自然地理坐標與食物生態鏈圈,這個地理坐標和這個生態鏈圈就在北回歸線至北緯30°線附近,長江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都誕生在這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陸地上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幾乎都集聚分布在這個區間里,從而極其有利于古人類生存與繁衍。南嶺作為這條線上最重要、最東端的一座山脈與中國地理階梯中的第二階梯(云貴高原等)與第三階梯(丘陵地帶)最南端的分界線——雪峰山至武陵山脈構成一個完整的典型的十字坐標,并與北面的長江、洞庭湖和東邊的羅霄山脈一道,構筑了一個天然的動植物資源寶庫和巨大的食物生態鏈圈,因此,最古老的人類文明現象都集中出現在了這里,這也就是為什么今天我國考古發現的一些主要的原始文化現象大都出現在這里的緣故。在這里,中國地理山川走向發生了逆轉,從東西走向變成了南北走向,這對于遠古人類來說,有一個重新認識生存空間的問題。他們需要時間來重新尋找方向感。湖南簡稱“湘”不是偶然的,“相”是以“目”測樹下的日影尋找方向,“湘”是沿水的流向尋找方向,這應當凝聚了我們的先人對這個新的生存空間方向感的文化思考。于是,以湖南為中心,我們的先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創造出許多早期先民原生文化,然后沿著山脈、河流走向由南往北遷徙,先民原生文化不斷向北傳播,慢慢地促進了黃河文明的形成,并向較高級次文明演進。后來,黃河文明又以更高形態由北向南滲透。就這樣,在漫長的往返遷徙過程中,最終形成了“南北融合”的中華文明發展格局。

所以,從8萬到12萬年前湖南道縣福巖洞47顆“智人牙齒”,到1.8萬年前道縣玉蟾巖的陶片和1.45萬年前玉蟾巖古栽培稻;再到7400年前的湖南洪江高廟文化遺址和6100年前的常德澧縣城頭山完整“城池”遺址。足以證明,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雖然在其北移促進黃河文明形成之后又受到更高級次黃河文明南徙的影響,并在相互影響、滲透、交融中得以升華,但依然保持著湖湘文化的獨特魅力,影響了后續幾千年特別是中國近現代的歷史。

第二個源頭是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階段,湖湘大地的先民們推進著湖湘文化沿著湘、資、沅、澧不斷向北遷徙,入長江、跨秦嶺,進入黃河流域,開啟了黃河文明,促進了黃河流域中原文化的形成。此后,伴隨著國家的出現與更替,黃河文明又不斷南移至湖湘大地,湖湘先民與大自然搏斗形成的“原生文化”與南下的黃河文明——中原文化融合,逐步轉化升華為“二元文化” 并存并進、相生相融的湖湘文化演繹時代。即一方面,基于中原文化的政治、道德、民生的社會文化,賦予了湖湘文化“為民生立命,為君王分憂”的愛國愛民情懷,形成了“陽春白雪”的“廟堂文化”;另一方面,基于本土“原生文化”——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與隨遇而安的自然文化所形成的“下里巴人”的“草根文化”。兩種文化并存相融,成為這一時期湖湘文化的核心基因與主流。夏商周時期,湖南屬于天下九州之一的荊州;春秋戰國時期屬楚黔中郡;自秦始皇封建帝制開啟郡縣制后,湖南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的長沙郡,始成一個單獨行政區;西漢劉邦時期建長沙國,東漢復稱長沙郡。春秋戰國時期,湖湘大地有五個古老的民族:越人(侗)、蠻人(苗瑤)、濮人、巴人(土)和楚人,漢人是少數;秦漢時期,北方、中原及各地移民大量進入湖湘,漢人成為多數;南宋時期,湖南的地位更加重要,外來人口的遷入,極大地推進了湖南學術和經濟的發展;元末明初出現“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明清兩朝的湖南移民,三分之二來自江西省,湖南北部多南昌府人,南部多吉安府人。大量移民不僅帶來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元素,而且帶來了新的通婚基因,有力地促進了湖湘文化的融合發展。歷史上,為了躲避戰亂,中原文化重心南移,湖南開始成為以儒學文化為正統的省區;同期,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先民原生文化和荊楚文化,依然對湖湘大地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這兩個淵源分別影響著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二元并存”特征開始顯現:從思想和學術層面看,中原儒學成為湖湘文化的養分來源,岳麓書院講堂所懸的“道南正脈”匾額,就顯示著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學正統;從社會心理層面看,先民原生文化成就了湘人的性格特質與民風民俗,至今猶存的“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這種源于自然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奮斗精神,彰顯出湖湘文化所隱含的鮮明地域特征。兩種特色鮮明的文化的重組、滲透與融合,形成了湖湘文化的獨特性,并對唐宋(含)以后的湖湘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研究湘學者,能發現湖湘文化中的儒學正統特色,無論是周敦頤、張南軒,還是王船山、曾國藩,他們的學術思想、學術追求,都是以正統的孔孟之道為目標;而考察湘人者,則更會感覺到荊楚山民剛烈、倔勁的個性?!碑斎?,無論是湘學研究,還是湘人研究,這兩種文化最終是相互滲透、融合于一體的。例如,湖湘先賢們進行自我人格修煉時,特別崇尚“血誠”、“明強”,將其分解開來,就會發現,“誠”與“明”的理念均來自于儒家典籍和儒生對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與“強”的精神又分明涌動著湖湘先民的一腔血性!這種二重文化組合的妙處就在于,既充分體現湘人的“處江湖之遠”的草根性格特質,又能讓人體味到湖南人內心深處“居廟堂之高”的儒家貴氣與道德修煉,故而能表現出一種復合的人格魅力和融合的精神氣質。

第三個源頭是在唐宋時期直至清末民初即封建時代的中后期,這一時期是湖湘文化收斂于地域文化,形成獨立的湖湘學派并得以迅速發展的鼎盛時期。進入宋代,隨著儒學開始走向地域化,不少具有各自學術傳統、思想特色的地域學派開始形成,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湖湘理學”的形成。湖湘顯學宗師們一代又一代的修學、修行與創造,使湖湘文化形成系統的學派和完整的理論體系——理學體系。這一體系將先秦與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與佛學糅合在一起,在兩宋時期形成了一種新興的文化類型——理學文化。其特點主要有:一是目的上以復興儒學為旗幟,重新解釋儒學經典,力圖在新的歷史時期振興儒家文化;二是方法上大量汲收,綜合佛、道兩家的宇宙哲學和思辯方法,將其補充到儒學之中,使儒學發展成為一種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體系;三是由于理學能適應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需要,故很快受到統治者的賞識而成為了一種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直至延續到晚清時期。自理學鼻祖周敦頤開創濂學之后,隨著師承關系的延續與衍化,理學也在不斷分化:北宋時期有源于濂學而衍生出來的張載的關學和二程兄弟的洛學;到了南宋主要是朱熹的閩學,后來朱熹在岳麓書院講學,史有著名的“朱張會講”,使發端于湖湘的理學在湖南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湘學是湖湘文化的內核,其代表人物都發端于周敦頤及其“濂溪一脈”,在“二程”及岳麓書院之后分成兩脈:(1)周敦頤—二程—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2)周敦頤—二程—謝良佐—胡安國—胡宏—張栻。湖湘學派基于對人的實體抽象的“物性”——對人的生命體的物質存在形式的抽象和“人性”——對人有意識活動的精神存在形式的抽象的“二元認識”,提出“仁”即“性本論”是宇宙的本體,明確肯定了人在世界上的主宰地位。這與朱熹的以“理”為本體的學術流派存在明顯分歧。但最終在會講辯論中達成了“性本論”的統一。人居于世界的主宰地位,人就應該肩負著與此地位相稱的責任與義務,人應有敢為天下先的創造精神,這一內核就成為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精神世界之外還存在物質世界的天地,在最大限度發揮人的主動精神同時,也要顧及客觀的實在,亦即性理之學與經世之用相結合,由此形成務實而重致用的湖湘文化的精神。[5]

客觀地看,“湖湘學派”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湖湘文化”則源于善卷辭帝歸隱的“善德文化”,其“重在修為,以德為先”之理意便為湖湘文化性理特征之始源,并最早在北宋周敦頤的哲學思想中得以明確;其經世致用的唯物主義學風首開于王夫之,發展于陶澍??傊?,作為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湖湘文化源于遠古,興于唐宋,長于明清,盛于清(末)民(民國初期)。在唐宋時期,湖南以書院講學的文化教育廣為興起,主要宣講“說理辯道,存理去欲”的個人性理修為之道;至明末清初,王夫之首次將湖湘文化之性理特點與經世之學加以融合,使湖湘文化得以進一步發揚光大。加上封建時期湖南多為官員貶遷之地,尤以唐宋為盛,如李白、柳宗元、杜甫、劉禹錫等均被貶至湖南,隨著中原大腕文化人士的貶入,為當時的湖南帶來了一股又一股文化新風,湖湘文化內涵愈豐。

湖湘文化的精髓為“敦樸重義、厚物載道,經世致用、敢為人先”。這一精髓在岳麓書院講堂的一幅對聯中得以充分反映:

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陟岳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

君親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上聯是說性理之義,強調個人的內在修為;下聯是說經世致用,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湖湘文化中“經世致用”的特點,造就了湖湘文化中政治意識極為強烈的現象。在“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經世致用、敢為人先”思想理念影響下,相繼出現了五個典型群體,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是清嘉慶道光時期,以陶澍、魏源等為代表,首次感到中國積弱主要是“技不如人”,進而提出“師夷之長以制夷”,主張通過學習外國先進文化和技術來實現富國強兵,標志著代表湖湘文化的第一個典型群體的誕生。

二是在清同治時期,以曾國藩、左宗棠等為代表,探索解決“技不如人”,開創“洋務運動”,組建湘軍集團,將“經世致用、富國強兵”的主張從思想理念付諸于實際行動。

三是清末,以譚嗣同、熊希齡等為代表,他們認為,中國落后不僅是“技不如人”,更是“制不如人”,主張政治改良。因此,將“經世致用”從經濟層面提升到政治層面,將民主政治觀念引入中國,提出維新變革,發動“維新變法”運動,對幾千年的中國帝制形成巨大沖擊。

四是到了辛亥革命時期,以黃興、蔡鍔等為代表,同樣認為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制不如人”,但突破譚嗣同等人的帝制改良思想,發動辛亥革命,謀求從根本上“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五是到了“五四運動”前后,毛澤東等人認為,中國除了“技不如人”、“制不如人”外,還有“思想、文化不如人”,必須徹底解決“四個不如人”的問題,確立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探索新的道路,建立新的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因此,在民主革命時期,以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等為代表,組建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成功建立了真正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啟了“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偉大探索[6]。

三、湖湘文化重構:繪好三十幅圖畫

湖湘大地,底蘊深厚;湖湘文化,博大精深。那么,應該如何去把底蘊深厚的湖湘大地和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展現在世人面前呢?最好的辦法是,找到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把最復雜的事情進行清晰明了的展示,亦即對湖湘文化進行重構。筆者正試圖用“一字開頭”四字語組的一幅畫,后綴一句話簡釋,以明了每幅圖畫的描述目的或重點,企望以這種簡單明了的方法對湖湘文化進行重構。具體做法是,把湖湘文化“化整為零”,變成一幅一幅的圖畫或一個一個的故事,像一個一個珍珠一樣,通過一根主線將其相連而成一串閃耀奪目的珍珠鏈。

筆者共選擇了30幅這樣的圖畫來重構湖湘文化:

首先,通過“一顆智牙:中國和東亞最古老的祖先”、“一枚陶片:人間陶本——工業文明之源”、“一粒種子:人類向前邁出了標志性一步”、“一組圖騰:中國文字與宗教文化的開拓者”、“一部奇書:古伏羲八卦太極圖與《易經》之源”、“一組帝陵:農耕文化和明德精神的追思”、“一座熊山:輕輕觸摸梅山文化的脈博”、“一座城池:中國城市文明之源” 8幅畫來描述湖湘大地的遠古文明即“先民原生文化”,她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更是湖湘文化的源頭。

接著,選取“一曲《離騷》:湖湘愛國主義精神的源頭”、“一洞藏書:讀書人之夢——‘書通二酉”、“一方竹簡:述說著沉甸甸的歷史”、 “一尊方尊:神奇的炭河里文化”、“一座古墓:馬王堆里沉睡的美人”、 “一支墨筆:湖湘書畫里的瀟湘神韻”、“一組碑文:來自久遠的訴說與沉思”、“ 一張薄紙: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中國發明”、“一座名樓:廟堂文化和‘湖文化的融合”、“一處書院:從濂溪書院到岳麓書院”、“一間草堂:石船山的孤影”、“一根銅柱:民族自治的踐行盟證”、“一種文字:費城交響樂團奏響了江永女書”、“一雙慧眼: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一代名臣:曾國藩的家國春秋”、 “一群雄獅:堅忍不拔的湖南精神”、“一腔熱血:流血不流淚的湖南人”、“一代‘漁父: ‘憲政之父宋教仁”計18幅圖畫來描述從奴隸社會時期和封建社會初期湖湘文化的發展演變,以及唐宋以來至清末民國初期湖湘文化發展的鼎盛面貌,這一時期湖湘文化形成了完整的基于理學的儒釋道合一體系。

最后,通過“一輪紅日:毛澤東的君子情懷”、“一代文豪:寫滿中華大地的詩篇”(沈從文、丁玲、周立波、翦伯贊等)、 “一串湘音:永不消失的音符”(田漢、賀綠仃、李谷一等人)、“一臉微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4幅圖畫來著重描述湖湘文化的重大影響。

上述30幅圖畫像“排排坐分果果”這樣按時間系列“一字型”排出,這種重構安排,既展示出湖湘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和與時俱進,又能讓普通群眾通過一幅一幅的圖畫和一個一個的故事,在短時間里就能了解湖湘文化的全貌及其演變,品位到湖湘文化的精髓、骨氣和神韻;但通篇并不給人們畫出湖湘文化的“具體圖像”,并不定格于某個具體而確定的“面孔”,而是留給人們以足夠的想象與自由發揮的空間,期待引發讀者全方位、廣視角的研判、演繹與闡發,從而達到“以彈性的手法留給讀者彈性的空間”,實現“形散而神聚”的創作目標,給人們以精神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7]。

結論

湖湘文化是早期自創,后期融入了外來文化元素的本土文化,表現出階段性演化和不斷走向融合與收斂的特征。湖湘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又是中華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中國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我相信,作為一個湖南人將會因此而更加堅定其文化自信!

【 參 考 文 獻 】

[1] 劉翼平.周敦頤思想地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2] 城頭山.中國最早城市的前世今生.瀟湘晨報,2013-06-05(02).

[3] 周行易.遠古湖湘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在現代考古學基礎上重新認識和構建湖湘文化.紅網:2015-09-28.

[4] 周行易. 五千年前,中華文明的中心在湖南.湖湘文化研究會2010年會暨蚩尤文化分會(發言).

[5] 陳谷嘉. 論湖湘文化是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態. 湖湘論壇,2008(06).

[6] 劉凡之. 湖湘文化的起源、傳承及影響. 常德日報,2011-07-30(02).

[7]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10-27.

(編校:龍凱)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
蹣跚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百鳥朝鳳》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8:14
運用傳統文化開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黨員干部道德修養
論弘揚行為德學的重要性與實現途徑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5:20:00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6:43
旅游開發對納孔村布依族傳統文化的影響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2:49
試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8:39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8:14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红杏AV在线无码|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久草视频中文|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超碰免费91|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91麻豆精品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中文一级毛片| 看看一级毛片| 亚洲视频一区|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aaa国产一级毛片|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五月婷婷综合色|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四虎AV麻豆|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色婷婷色丁香|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美女啪啪无遮挡| 午夜福利网址| 91青青草视频|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 久久香蕉国产线|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91九色国产porny|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欧美性天天| 精品视频91|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色AV色 综合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亚洲91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69av免费视频|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亚洲成a人片7777|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