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珍
摘要: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已經能夠辨別事物的好壞,也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是進一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就目前的高中音樂教學現狀來看,還存在諸多問題【1】。因此,在高中音樂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學生個性化特點,開展有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通過鑒賞音樂提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從而培養一定的審美情趣。本文就此談談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審美能力
在高中教學階段,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太過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教師也只注重學生語文、數學、英語的教學,導致學生在審美等方面有所欠缺。高中的學習既緊張又疲憊,學生的壓力太大,學習的課程多。這種種現象表明學校應該開設高中音樂課程,幫助學生在音樂中放松自我,緩解壓力。學生通過音樂課堂活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學習壓力,培養審美素養。為此,教師應該順應教育改革目的,全面發展學生,使學生德才兼備【2】。
一、音樂鑒賞的重要性
音樂鑒賞是指聆聽者通過聽覺對音樂進行欣賞,并且能夠從中獲得精神愉悅和滿足的一種活動。高中音樂之所以重視鑒賞教學就是因為它是培養審美能力的最直接、最具體的活動。在鑒賞教學中,是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學生為審美主體,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音樂具有靈性,是一種表達內心豐富情感的藝術,學生靜心傾聽的時候能夠身臨其境,從而被音樂所感染。在音樂鑒賞中,學生通過聆聽中華民族音樂以及其他優秀作品,可以更加了解中國音樂,更加熱愛藝術,從而迸發強烈的民族精神。可以說,鑒賞教學是高中音樂教學中最難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3】。教師可以慢慢從感性到理性、從膚淺到深層教學,引導學生進入鑒賞佳境,主動消化知識。這有助于學生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提升,從真正意義上培養起審美能力。
二、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審美能力培養的措施
(一)轉換教學理念,重視音樂鑒賞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由于學校課程的設置,安排給音樂的時間并不多,一個星期只有一節課。而且,大部分音樂教師并不會認真上好音樂課,在課堂上隨意播放音樂,或者任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其他活動。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高中教師沒有意識到音樂對學生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存在傳統守舊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育理念,順應新課程下的教育改革,轉變自己的位置,重新建立音樂課堂上的師生關系。同時,教師應該創設良好的學習音樂氛圍,在教學時緊緊圍繞音樂主題播放相關音頻。作為學生音樂引導者,教師本身要具備較強的音樂實力,為學生塑造一個音樂達人。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學會與學生互動,不能沉浸在自己的講課中,要走下講臺,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這樣一來,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也會不由自主地熱愛音樂,學習相關音樂知識,為審美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二)充分將生活與音樂相結合
高中音樂不同于小學、初中音樂,而且高中生生活閱歷豐富,學生在高中音樂課堂中能夠輕易地感受作者傳達的感情。如果教師能夠將主旨音樂結合學生生活中的事物,這會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作者的理解,使得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比如,在欣賞《獻給愛麗絲》時,首先從整體上講解作品的含義,幫助學生形成清楚的認知。其次,教師要從作者貝多芬著手,向學生講解貝多芬的平生,特別是要詳細講解此作品的創造背景,也就是貝多芬的戀情。學生在了解創造背景后,教師引導學生在欣賞時感受貝多芬當時的美好純真愛情,或是讓學生挖掘身邊是否有這樣純真的戀愛。通過學生在欣賞作品時的自我感受,學生能夠很快產生共鳴,從而得到自我情感升華。因此,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時,要注重音樂本身的生活性,在生活中挖掘音樂,使得學生在心靈上更加貼近音樂。這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在音樂上的通靈感應,從而培養正確的審美觀。
(三)充分激發學生音樂興趣
高中生由于繁重的作業、緊張的考試,在音樂上不敢沉迷,就算喜歡音樂,也因為緊張的學習而放棄。教師應該針對這一問題,立足于解開學生這一束縛,使他們大膽地學音樂、熱愛音樂,充分激發出學生音樂熱情。據調查,發現高中生普遍對流行音樂感興趣。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可以著手于古典音樂,再往音樂中注入流行音樂的元素,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通過流行音樂會重新認識古典音樂,這對學生接觸傳統音樂、民族音樂有很大的幫助。學生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對審美能力的培養也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三、總結
總而言之,學校應該摒棄傳統教學理念,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不遺余力地更新教學觀念,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創設學生感興趣的音樂教學方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音樂,更有利于學生樹立健全的審美觀,提高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蕾.《如何提高中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學術期刊《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年16期
[2]吳春燕.《試論中學音樂的鑒賞教學問題及對策》,學術期刊《北方音樂》,2016年18期
[3]陳佳妮.《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探討》學術期刊《魅力中國》,2016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