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潔
摘 要:2000年教育部頒布《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為我國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改革提供政策依據,推動高職高專公共英語執行實用型教學方針。現階段高職高專院校的公共英語教學普遍存在諸多缺陷,教學理念落后,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計劃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阻礙英語教學質量提升,對此應形成以培養就業能力為導向的公共英語教學模式,注重課程創新和實踐,不斷提升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的實用價值。
關鍵詞:高職高專 公共英語 教學改革 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 3(a)-0000-00
1 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現狀
現階段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依然沿用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仿照科研型大學進行統一授課,以考試作為測評方式,過度強調理論知識灌輸,忽視培養學生的知識轉化和運用能力,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難以制定符合自身水平的學習計劃。據近幾年用人單位反饋,高職高專畢業生素質與崗位要求差距較大,尤其是英語技能表現不良,臨場應變能力和溝通能力不足。
具體來說,過分注重基礎和理論、應試特征明顯、教材內容陳舊是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現存的主要問題。作為全校性基礎課程,英語教材更新緩慢,部分學校甚至數年未換教材,教材內容和觀點落后。院校考核過度依賴教材,與學生實際生活關聯不大,形成“考前突擊、考后即忘”的學習習慣,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通過考試,一旦考核達標就拋之腦后,無法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英語知識。另一方面,高職高專忽視教師隊伍建設,缺乏引進高端人才,科研經費投放不足,導致英語學科梯隊人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難以支撐高強度的教學工作。多數教師秉持傳統教學理念,按照教材授課,沒有兼顧學生層次差別進行差異化教學,學生缺乏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空間,長期以往,英語教學陷入“教師乏力、學生排斥”的惡性循環。
2 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改革需求
2009年,劉黛琳教授在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基礎英語與職業英語課程研修班做出重要講話,指出“職業教育理念在英語教學中的體現必然會帶來教學的改革,教學改革必然帶來課程改革”,由此證實了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向實用性和應用性改革的必然趨勢。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社會對人才需求層次隨之升級,要求職業技術人員擁有第二外語技能,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具備創新意識。對此需要高職高專院校盡快調整原有教學模式,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實用英語教學目標,對教材類型、授課方式、考核機制進行全方位改革,盡快提升公共英語教學的素質教育內涵,形成自有教學特色,確立一條符合生源英語基礎、能夠有效增強學生運用能力的英語教學道路。
3 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對策
3.1 建設富有創新力的師資隊伍
教師素質和業務能力影響教學質量,高職高專院校應對現有的教師隊伍進行擴充和調整,提高教師招聘標準和考評標準。應重視引進年輕人才和高端人才,重點培養英語教師隊伍中的碩博士和有留學經歷的人才,鼓勵這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實踐全新教學思維,試用微課堂、互動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創新力是鑒定新時代教師隊伍的關鍵因素,高職高專院校應當按照《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改革教師隊伍,對教師工作構建合理的評估機制。根據《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高職高專院校要采取進修、引進、外聘等多種措施豐富英語教師層次,同時結合所在地實際加強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英語教學屬于語言類教學,建議高職高專院校與英美等國職業學校合作,采用進修或兼職方式引入外教,提高教師隊伍的外教比例,一方面為學生提供更為純正的英語學習環境,一方面鼓勵外教將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投入教學實踐工作。
建立多樣化的交流和培訓渠道也是高職高專英語教師隊伍改革的必行舉措,與其他職業院校建立合作,定期派遣教學經驗豐富,在各自學校為學科領頭人的英語教師赴外校進修。對參加培訓和進修提高的教師情況記入教師業務檔案,作為崗位職務聘任和教學評估的重要依據。在院校內部組建英語教學研討會,要求全體英語教學相關教師參加,借助研討會契機交流教學經驗,探討教學問題,不斷提高整體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高職高專公共英語英語教學隊伍改革要制定完善規劃,增加學科經費投入,嚴格執行“長抓不懈”的工作原則,做到敢于打破既行模式,重點培養教師隊伍的創新精神和活力。
3.2 改革教材,強調教學內容的應用價值
高職高專公共英語課程設置應引入市場機制,提高教材更新速度,突出教材內容的實用性和靈活性。應當明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學以致用、學以能用”,要提前對學生英語基礎進行評估,掌握學生整體學習狀態、學習方法和領悟能力,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建議高職高專院校可以打破傳統公共英語教學“一刀切”的模式,根據專業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如機械、土木專業公共英語教學側重培養學生詞匯儲備和閱讀能力;經貿、旅管專業公共英語教學側重鍛煉學生溝通和聽說能力,以此做到公共課程也有特色。針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英語基礎較差,缺乏自律意識的特點,要靈活設置授課方式,除單一的教材講解外可以設立階段性學習目標,通過情景教學、英語短劇表演等方式豐富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教材知識之外得以接觸與英語有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不斷提高對英語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英語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拓展教學空間,逐漸將大班模式改編成微課堂,有效利用網絡資源提升課堂教學知識點的濃縮程度,對核心知識點進行教學以外介紹知識點來源、最新研究成果和拓展運用,激發學生探索興趣,鼓勵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轉化為生活和工作中能夠靈活運用的語言能力。
3.3 增設實踐和實訓環節
傳統公共英語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為主,考核評價以單一的應試成績為標準,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中應摒棄這一特征,在教學內容中增設實踐和實訓環節。高職高專院校可與當地國際展銷會、外貿公司等機構簽訂合作,以共建方式建設校內英語實訓基地,確保每位學生至少有一次機會參與實訓,在純英語環境下鍛煉表達和溝通能力。同時,高職高專院校應鼓勵學生在校內開設英語角,促進校內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整體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筆者建議高職高專院校要明確自身培養特色和培養目標,制定與綜合性和科研型大學不同的培養方案,將“以實用為主”作為公共英語教學的主要原則。鼓勵學生在寒暑假參加英語訓練營、海外游學等活動,通過親身感受和實踐構建更為立體的英語知識體系,增進對英語學習意義的了解和認同。在教學之余為學生推薦功能突出的英語學習類軟件,引導學生形成課后自主學習意識,通過拓寬學生學習渠道來增加學生有效學習時間。教育學生將職業生涯規劃與英語學習結合起來,制定符合未來就業方向的英語學習計劃,有目的地完成知識點學習和等級考試任務,找到一套適合自身學習習慣和英語水平的學習方案。
參考文獻
[1] 程瑜.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探究[J].現代交際,2016(07):167.
[2] 王暖.高職高專公共英語顯性分層和隱性分層教學實踐之我見[J].知識經濟,2016(09):174.
[3] 朱世恒.以職業能力為本位構建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體系[J].快樂閱讀,2016(02):9.
[4] 劉黛琳,張劍宇.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現狀調查與改革思路[J].中國外語,2009,6(06):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