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該論文為2015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蘭斯頓·休斯詩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研究”(項目號2015SJB56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作為黑人民族桂冠詩人的蘭斯頓·休斯,其一生創作了眾多描述美國黑人社會生活的詩歌,講述黑人民族的苦難生活以及他們對民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其中就包括了許多描寫處于社會底層黑人女性的詩歌。由于受到當時國內外政治局勢和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休斯在其40年代創作的一系列黑人女性詩歌中給我們描繪的黑人女性是不同于之前二三十年代的,具有尊嚴、獨立和自由思想的,敢于與殘酷社會現實進行抗爭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關鍵詞:黑人女性;苦難;獨立;抗爭;形象
作者簡介:張捷(1980.1-),女,湖南湘潭人,碩士,常熟理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8--02
蘭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是二十世紀美國著名的黑人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和政論家。他是20世紀20年代哈萊姆文藝復興的杰出代表,被譽為“黑人桂冠詩人”。他在詩歌形式和敘事方面的創新影響了許多黑人作家。休斯一生的文學活動都是同他所處時代的美國黑人運動緊密相連,同廣大黑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于將爵士樂與黑人民歌引入詩歌,創作出獨具特色的“美國黑人詩歌”。休斯的創作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國黑人的社會生活,傾訴了他們的苦難與辛酸、歡樂與希望,以及對自由、民主的追求與渴望。
一、文學中的黑人女性問題
歷史上,黑人女性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一直以來都背負著種族和性別的雙重壓迫。“她們既不是白人也不是男人”。(莫里森 1986:126)作為人,她們一方面被白人男性所歧視,另一方面,在黑人男性面前她們也得俯首帖耳;而作為女人,和白人女性相比起來,她們也是要低下一等。因而,作為這樣一個處于社會邊緣中的弱勢群體,黑人女性也一直在努力尋找自身的出路,尋求自身的解放。
作為“一種特殊的民族傳統,而且是美國文學全部成就的一部分”(莫里森 1986:137),黑人文學在整個美國文學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發展也推動了黑人女性形象的發展變化。縱觀美國經典黑人作家筆下的黑人女性形象,可以發現,隨著美國社會的發展以及美國黑人文學自身的發展,對黑人女性形象的描述也逐步從單一的、模式化的表現進而轉變成為有血有肉、內心豐富、個性鮮明的新女性形象。
黑人女性形象的發展變化體現了對種族和性別雙重歧視壓迫的反抗,是對白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和父權制社會對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壓制和迫害的有力抨擊,當代美國文學也因此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二、休斯40年代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
40年代的美國面對的是國際政治局勢的風云變幻,以及國內社會局勢的動蕩不安,各類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和德國席卷了整個亞歐大陸,其魔爪似乎伸向了整個世界,但是當時號稱世界最強大國家的美國本土卻沒有遭受到戰火的侵襲。如果說日本和德國發動戰爭,走向擴張之路是因為無法協調和解決其國內的經濟矛盾,那么美國則憑借其強大,完全靠自己的經濟周轉和計劃解決。并且,美國由于珍珠港事件而參戰也徹底地改變了世界戰斗的格局,迫使日本和德國開始步步倒退,從而徹底使得二戰提前結束了!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由于其根本立場和利益的對立,由戰爭時期的合作走向了戰后的對抗,并進而進入了長時間的冷戰對抗時期。
同時,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使整個30年代的美國都陷入在經濟大蕭條的泥潭之中。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大規模軍工生產的發展,使得美國經濟得以擺脫蕭條,并迅速走向繁榮。這同時也導致了對勞工需求的急劇上升,從而促成了歷史上美國黑人的第二次大遷徙。二戰期間,美國對外推崇所謂的為民主而戰,宣揚其反抗法西斯主義捍衛世界民主和平;對內,美國社會對黑人民族的剝削壓迫仍然非常嚴重,黑人民眾的自由民主問題更加嚴峻。戰后,由于南部農村存在諸多不利于黑人繼續生存下去的因素,這些都促使大量的黑人離開南部農業地帶,涌入美國各地工業中心。
所以說,正是在這樣一種變化多端的國際關系政治局勢和復雜的美國社會意識形態綜合影響下,休斯在其詩歌創作思路理念上也發生著深刻變化,其在這一時期對黑人女性的關注和表現也同樣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
三、休斯40年代詩歌中的黑人女性問題
作為一名有影響力的黑人詩人,從20年代到40年代,休斯在其詩歌作品中也創作了不少以黑人女性為主題的內容。尤其是進入到40年代,休斯對黑人女性問題的探討主要體現在他創作的一系列以一位名叫Alberta K. Johnson的黑人女性為主角的詩歌中。而且休斯對黑人女性采用的是一種將種族、階級、文化、女性等多方面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將黑人女性作為創作主題和描述對象,不僅體現了休斯對黑人女性的關心和關注,更表現出了其對種族問題甚至是整個人類問題的深刻而透徹的思考和探索。
同時,相比于之前二三十年代的詩歌創作,進入到40年代,休斯的描寫黑人女性的詩歌創作視角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如果說20年代休斯主要從種族主義的視角來描述黑人女性,而30年代側重從階級的視角來講述的話,那么在40年代,休斯的政治觀念和社會思想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之前的階級對抗、暴力革命逐漸演變成了溫和的抗議。他不再是單一地從某一個或兩個角度來描寫黑人女性,而更多的是開始逐漸從各個角度將國家、階級、性別和文化等方面因素融合起來進行黑人女性詩歌的創作,由此也可以看出這一階段里休斯對黑人民族問題的看法和視野也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變得更加深刻和開闊。
一直以來都是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群體存在的黑人女性,無論在性別,還是在種族身份上,都有著和男性以及其他種族群體不一樣的經歷。“如果美國黑人群體具有雙重身份的話,黑人婦女則具有三重身份,既是美國人,又是黑人,還是女人,既遭受來自階級的壓迫,又有來自種族的歧視,還有來自性別的歧視,處于社會的最底層。”(蒲秀美 2002:94)而這些都在休斯四十年代描寫黑人女性的詩歌中有著淋漓盡致的體現。
首先,盡管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但是黑人女性作為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受害者的生存狀況仍然在延續著。黑人女性要遭受著來自精神、肉體以及經濟等方面的多重壓力,從而生活在深重的苦難之中。一方面,作為女性,她們要面對著男權社會、男權主義給她們帶來的沉重壓迫。在男權占絕對優勢的時代和社會里,男性可以隨意欺騙女性、肉體上的玩弄、經濟上的剝削,同時還有時代對男性的不忠誠和背叛總是充滿著無限的寬容性。《比爾街的愛》中就生動描寫了男性對女性的欺辱。“愛,是棕色男人的拳頭,拳頭的指關節堅硬,打破嘴唇,揍黑眼眶,——再次打我,克洛琳達說。”(詩選 2018:45)來自性別的不平等,使得女性要面對的是男性的揍打,而這在男性看來卻可以理解為“愛”。而另一方面,同樣是女性,黑人女性卻有著和白人女性不同的命運。盡管都面臨著男權主義的壓迫,遭受著性別歧視,但黑人女性的命運則更為悲慘。如在《女士和她的女士》這一詩中,同樣是女性,但作為黑人女性的阿爾伯特·K·約翰遜和她的女雇主之間卻因為兩人之間的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區別開來了。因此,休斯在這一時期的眾多詩歌中對當時社會中的不同身份的黑人女性的生活進行了刻畫,如妓女、失業婦女、女傭等等,將黑人女性所遭受的來自性別、種族主義和階級剝削等的壓迫和剝削進行了很好的展現。可以說,來自各個方面的壓迫都使得黑人女性遭受著極大的苦難。
然而,盡管面臨著巨大的苦難和壓迫,黑人女性卻表現出了她們堅韌頑強和抗爭的一面。因此,休斯在40年代的詩歌中也注重去表現以抗爭者和反叛者形象出現的黑人女性對殘酷現實的抗爭。系列詩歌中的阿爾伯特·K·約翰遜就是這樣一位面對艱難生活而敢于抗戰、思想獨立自由的黑人女性。“她幾乎是休斯在20年代所塑造的黑人女性形象的對立面。……繼承了休斯詩歌中30年代黑人女性日益覺醒的自由平等的意識……是一位真正具有現代思想和女權意識的女性形象。”(孫丙堂 2017:227)例如:在《生活很美》一詩中,一開始寫道一位黑人女性因為面對著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難痛苦而難以忍受,從而多次試圖選擇死亡,但是對生命的渴望讓她還是決定繼續生存下去。“因此我還活著,我猜我將繼續活著。我可以為愛而死—但為了活著而生。盡管你可以聽到我叫喊,你可以看見我哭泣—我將是頑強的,甜心寶貝……生活很美!美如葡萄酒!”(詩選 2018:166)對于黑人女性來說,雖然她們遭受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迫和剝削和獨立而斗爭;只有活著,才有可能去體會和感受生活的美好。另外一首《女,但是她們還是對生活充滿著希望,在她們看來,只有活著,才有可能去為自己的尊嚴士的過去》也表達了同樣的內容:“我的名字叫約翰遜——阿爾伯特 K.女士。這位女士代表商業。在這方面我是聰明的。”(詩選 2018:145)盡管作為當時社會的弱勢群體,黑人女性還是表現出了她們聰明能干的一面,詩中的阿爾伯特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代表,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她開辦過美容美發廳、烤肉檔,去公共事業振興署應職。然而,由于社會對黑人女性的歧視和迫害,她的生活充滿了艱辛和困苦,遭遇經濟大蕭條、壞男人的欺騙、得不到政府的救濟。但是盡管如此,她還是選擇堅強面對,“別擔心我!正如那首歌,你們要照顧好自己—而我將撐著活下去。”(詩選 2018:146)在她看來,憑著自己的獨立、堅強和抗爭,一切問題困難都可以得到解決,同時在詩的結尾還非常高調地宣布了自己的獨立“阿爾伯特 K. 約翰遜——你得稱女士。”“這種強烈的獨立意識和大膽的獨立宣言體現了黑人女性對社會現實全方位的反叛。”(羅良功 2010:169)
四、結語
總之,在休斯40年代所創作這一系列黑人女性詩歌當中,我們能夠看到的是黑人女性自尊、自強、自信的形象,黑人女性在種種艱難困苦面前,憑借著自己的頑強努力,克服人生路上的重重難關,為自己在性別和種族上擁有和他人平等的權利而抗爭。因此,休斯這一時期詩歌中所描畫的黑人女性形象“既是對她們的頌揚謳歌,也是為那些還在遭受種族壓迫和性別歧視的黑人女性樹立榜樣,鼓勵她們能像Alberta一樣做一個具有獨立自由思想的新女性”。(孫丙堂 2017:230)
參考文獻:
[1]蘭斯頓·休斯.《蘭斯頓·休斯詩選》[M].凌越,梁嘉瑩,譯.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8.
[2]羅良功. 黑人女性問題作為視角:解讀蘭斯頓·休斯的組詩《你的女士》[J].20世紀美國詩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31-136.
[3]羅良功.藝術與政治的互動:論蘭斯頓·休斯的詩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4]蒲秀美. 從莫里森的《秀拉》看美國黑人女性尋找自我的兩難困境[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4):93-96.
[5]孫丙堂 ,崔鑫. 蘭斯頓·休斯詩歌中黑人女性形象探究[J].天津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 2017:222-230.
[6]托尼·莫里森.《秀拉》[M].胡云恒,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