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 要:人本主義以學生的“自我實現”為教育目標,倡導以“學生為出發點”的教學觀,注重“有意義”的學習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人本主義教育理念,需要營造以人為本的教學環境,開展以人為本的英語教學,尊重教育對象的個體發展規律,開創以人為本的教學評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新思想。
關鍵詞:大學英語;人本主義;教學理念;自主學習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英語教學在我國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得以凸顯,越來越多的科學的、新鮮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不斷涌現,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促使大學英語教學朝著新型的、科學的方向進行不斷的改革和創新。英語教學作為大學生必修的重要基礎課程,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及未來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今天,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重拾人本主義,構建人本主義的教學觀、學習觀,切實體現英語教學的人文關懷。教學法也必須做到兩點基本的調整:一是教學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二是充分考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
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概述
人本主義理論的研究興起于 20 世紀 50、60 年代的美國,其教育思想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先導。人本主義強調“以人性為本位”,以“完整的人”(whole man)的發展為最基本的價值取向,以培養積極向上、開拓進取、和諧發展的人為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中,其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學習的活動應該由學生自己選擇和決定,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的角色應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facilita-tor),而不是權威。另一代表人物羅杰斯在教學問題上提出:在教學目標上,強調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在課程內容上,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在教學方法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羅杰斯還將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運用于教學研究與實驗,確定了“情意教學論”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論”。人本主義的教育觀念將人性的充分發展以及個體內在潛能的充分實現看得無比重要,其教育目標、學習結果是使學生成為具有高度適應性和內在自由性的人。
二、人本主義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深受行為主義心理學和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的接受式學習,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及語言實踐投入感情關注較少,加之多數學生受學習文化和學習習慣的影響,學習普遍較為被動。人本主義思想的弘揚是歷史邏輯的反映,對當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極好的視角和教學指導,它促使我們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主體等方面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重新解讀。
2.1 人本主義課程觀
《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把大學英語定位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這一課程性質的定位體現了人本主義教學觀??v觀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雖說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大基本技能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仍占主流。教學中仍存在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加之應試教育在我國根深蒂固,考試指揮棒仍在無形中發揮著作用。許多高校雖然已經建立了網絡課程平臺和英語學習資源庫,但這些現代科技帶來的好處尚未得到有效的發揮。大學生進行英語課程學習,不僅僅只是學會一定數量的單詞,掌握基本的英語聽、說技能,或者通過名目繁多的各類考試的問題。大學英語教學在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之外,還應有更高的追求目標,這個更高的目標就是學生被培養成全面發展的有思想的人。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應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通過建設多種模式和多種學習渠道,構成立體化的語言學習環境,以實現大學英語教學中“基礎+專業、實踐+知識、自學+講解、素質+綜合”的有機結合。
2.2 人本主義教師觀
大學英語課堂的人文環境有賴于教師的人文素養,這也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環境創造的關鍵因素。教師應轉變思想,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情感因素、內在需求和價值觀,創造并維持一種自由輕松的課堂心理氛圍,在情感領域與學生建立相互信任且和睦的合作關系,從而激發學生自我實現的內驅力,做學生學習成長道路上的護衛者和引導者,做到既尊重科學、尊重自然,又崇尚人道、關注人性。二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良性發展。
2.3 人本主義學生觀
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育就在于學生學會了自我表現和自我選擇。在提倡終身教育的今天,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確保學生在教學中的中心地位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著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學習心理沒有被充分關注、學習情感體驗被忽視的現象。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人性人格的實現,也影響了學習效果。將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引進到英語教學中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我國外語教學中存在的缺憾。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經常有選擇、有意識地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作為自主學習的主體,學生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要決定自己的學習目的,采取合適的學習策略,設計并執行學習計劃,監測學習過程以及評估結果??傊?,人本主義理論的學生觀給我們的啟示是:“教育的主體應該是受教育者”。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主動探究發現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參與學習、獲取知識的主體。
三、人本主義學習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將人本主義理論引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是當前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的趨勢所在。人本主義學習論是以學習者的自主性為先決條件和教育目標的。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就顯得切實而又必要。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種“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過程,而學生不是天生就知道該如何自我管理、自我選擇的,尤其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他們承受的專業課壓力大,對教師和課堂的依賴性強,往往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筆者結合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及感受,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嘗試性的改革建議:
3.1 提倡分級教學
所謂“分級教學”,即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正確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層次,有差別地進行教學,努力解決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矛盾,力求使英語教學具有針對性,使每一個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都有盡可能大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目前,許多大學在新生入學后按專業統一分班教學,卻沒有考慮他們英語水平的個體差異。以筆者所帶的17級為例,英語入學成績最高120分,最低20多分,英語水平相差懸殊不言而喻,教學要想兼顧全面,其難度可想而知。如果參照學生入學英語水平考試成績和高考英語成績統一分班,對于成績優異者可準予免修或選修專業英語課,成績達標及稍差者可另外編班,這樣即給了學生自我選擇的機會,又遵循了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學規律。
3.2 優化課堂教學策略
英語學習是一種語言技能的學習,英語教學策略有其自身特點,激勵便是其中之一。學生在學習語言中如果存在“心理戒備”,那么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就不能被大腦吸收,從而無法被充分利用。因此,英語教師必須創造性地為學生提供放松、和諧的無任何心理戒備的從事語言實踐的教學契機和創造安全愉悅的環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敢于求異??梢愿鶕W生的專業、性格及優缺點,調整授課方式及內容。教學模式應體現趣味性、實用性和知識性,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挖掘大學英語教材里面的人本主義思想、實施人本主義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與此同時還應該做到課堂模式的人本化。
3.3開創以人為本的教學評價。
大學階段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主要還是以考試成績為標準,評價主要來自教師和學校,并沒有重視學生這一教學主體的個人評價的作用。人本主義教學理念主張“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當以學生的評價為中心,提倡開創一個以人為本的教學評價體系”。學生自身參與到教學評價中,才能使教學評價效果明顯。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學生的反饋能夠讓教師了解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同時也能總結教學成功的經驗,促使教師在未來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自己,調整教學計劃。所以學生自我評價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大學英語教師一定要努力開創這樣的評價體系,幫助自己和學生共同進步。
四、結語
將人本主義應用于大學英語教育中,有利于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他們的創新能力、寫作能力、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大和學生之間互動學習的比重,從單純的知識教學、向學生教授英語專業知識,到互動交流中與學生共同成長,向學生傳播和普及專業外知識,把人文情懷帶進課堂,提升他們的內涵和素養。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相結合,與院校的辦學宗旨和辦學愿景相結合,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結合,運用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其他非英語教學思路和方法,對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進行研究和總結,從而達到人本主義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雪瑩.人本主義與建構主義理論框架下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J].世紀橋2014(09).
[2]王惠麗.從人本主義教學觀看大學英語課外活動的意義[J].文理導航,2014(03).
[3]臧學運.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二重奏——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研究
[4]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
(作者單位:西安外事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