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海寧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學需要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也能簡單分為這兩部分的教學,而這兩方面也都面臨著教學挑戰。高中物理課程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需要進行課程改革,改變目前較為困惑的教學局面,使教學思路更加清晰、更加科學化,也著重體現人性化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采用高效的教學手段。反思教學課堂中的“低效”現象,并總結原因,提出幾點高中物理新課程改革之法。
關鍵詞:高中物理;理論;實踐;教學設計
分析高中物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比較突出的是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化,要求凸顯學生的學習地位,圍繞學生展開教學活動。教師在課堂中擔當引導者、輔助者的角色,促進學生的高效理解和學習。并且不僅滿足于提高教學效率,還要注意深化教學效果,學會教材中要求的物理知識并不是重點,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科學探究精神,不能滿足于學習書本知識,而是通過實踐或是反映到實踐中來學習和體會。這樣才能實現高效的物理教學,也符合新課改的要求,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教學初衷和目的的改變,就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一些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固化學生思想,成為藩籬,因此唯有突破現狀,敢于挑戰,才能迎難而上,真正完成高中物理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轉變觀念,轉變角色,突破角色局限
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角色的任務、定位等比較清楚,學生就是為了學,教師就是為了教,兩者的界限明顯。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并且多數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學生只能聽從,遏制了想象力的發展和自主性的提高,甚至“困住”了創造力。而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教學要圍繞學生展開。并且要重視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更加自發地去學習和解決問題。轉變教學觀念,從教師做起,尊重學生的思想,并且將學生考查和教學定位放在課堂之前,對學生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設計更有教學針對性的課堂;再者,“讓”出課堂主體的位置,教師要成為靈魂,而不是每個學生的依靠。讓學生反客為主,教師退為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讓學生更加自由地學習。實現學生角色的轉變,主要依賴教師的引導,另外,還要注意多一些課前討論的環節。因為高中物理的學習難度比較大,無論是力的作用,還是電的功率等等,也都涉及其他學科。所以物理的綜合性很強,大部分學生不能面面俱到,課堂討論的方式能實現優勢互補。學生知道的多,課堂上也就表現得更加積極。提高學生地位,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習積極性,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
二、創新設計,更新理念,突破傳統設計
課堂設計是教師為更好地教學而進行的提前預演和組織,對組織課堂有指導性,甚至是決定性的意義。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要深刻剖析現代教學理念的要求,并將其落實在教學設計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觀,指明了教學的重點和方向,也是實現“雙基”的重要保障。注意從三個維度來設計課堂活動,組織教學思路。首先要構思好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并做相關充實。關注物理教學的基礎知識,也重視基本技能的提升。更要從情感態度方面,做好鋪墊:學習物理學的歷史進程,著名的成就事件,甚至是物理學科未來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和發展趨勢。這些都是要體現在高中物理教學之中,不需要作為重點,但是要做好情感鋪墊。將物理知識的內在邏輯與學生的心理結合起來,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通過一些物理小實驗來實現;再次,要上升到“過程與方法”的高度,注意把物理規律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是可以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問題,形成科學的思維以及高效的思考速度。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運用更多的物理原理和工具來解決實際問題,并且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逐步形成自己的學習思路;當然還要反映到情感上,認識到物理學對現實生活的重要性,形成對物理現象和物理熱點的敏銳觸覺,對物理學習充滿激情。
三、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突破學習不適應
很多學生認為自己不適合學習物理,那是因為在傳統課程中,學生就被當作學習者,甚至是早就被劃分為學習上的“三六九等”,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自己的位置上喪失學習信心,認為自己就是不適合學習高中物理。新課程改革所遵循的教學理念是不允許出現這樣的觀念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學生作為獨立而活潑的個體,必然是具有學習特點的,不能將學習評價統一化,要體現個人特點。在學生現有層次基礎上的進步是可能的,也是值得肯定的。而這些點滴的進步最后都會匯聚成學生繼續努力的動力,而這也是獨特個體應該有的學習待遇。突破現有學習的不適應,改善學習環境,分層次教學,實現更多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總之,高中物理新課改提出了新的教學思路與方向,教師要深度分析新課改的教學要求,明確三維目標的指導意義,并且落實指導日常教學,突破瓶頸與藩籬。
參考文獻:
[1]梁文清.改革物理教學,培養學生創造能力[J].廣州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7).
[2]李棉.重視心理因素 改革物理教學方法[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5(1).
[3]何洪江.改革物理教學方法,確立新型師生關系[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8(10).
編輯 李建軍